拍品编号:2713
估价:RMB1,000,000—1,500,000
成交价:暂无数据
拍卖时间:2019-12-19 下午13:00
拍卖地点:上海波特曼丽酒店四楼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376号
拍卖公司:上海泓盛
简介:水墨花笺 六册
此六册人物最早起于清中期“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终于清末“五虎”之一的端方,时间跨度极大,可明显感知打开国门前后士大夫们的心态变化及理念冲突。在内容上可分为姚鼐致新城陈氏家族信、清末洋务运动人物往来信以及部分家书及书法作品,将清末这一段跌宕起伏的政治事件、文坛故事,为人处事之道呈现在了我们众人眼前。
清人手扎合册便收录了众多清末政治人物的往来书信,将一段特别的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收录例如李鸿章致刘传铭信。信中说“嘉应克复,汪逆全股歼灭殆尽”。汪逆是指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嘉应为梅州,汪海洋于同治五年(1866)战死于梅州。则此信当写于同年或次年。信中内容便开诚布公的表达了李鸿章与曾国藩之间的不睦,为研究湘军、淮军乃至晚清历史者所不可忽视的第一手资料。如吴大澂致其兄吴大根函,便提及了“俄官廓米萨尔来文,知和约已定”。《清史稿》吴大澂本传载光绪十一年,“诏赴吉林,会同副都统伊克唐阿与俄使勘侵界,即所侵珲春黑顶子地也”,据理力争,“于是侵界复归中国(即签订《中俄珲春东界条约》)”。信中所言和约即此。是时尚未签订,信中说“日盼寄谕到来”是也。又如端方致其弟端锦书。此函信息量极大,涉及史实很多,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此信当写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端方在湖北巡抚任上。上年,慈溪和光绪皇帝因八国联军侵犯北京,仓皇出逃陕西,以陕西布政使署理陕西巡抚的端方接驾有功,调任湖南布政使。次年又升任湖北巡抚。此时两宫尚未回京,故信中说“此时驾尚未还”。信中提到的香帅张之洞,从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后,大力兴办工业,如铸币厂、钢铁厂、纺织厂,把洋务运动办理得有声有色。但在被旗人同僚诗作“二毛”的端方眼里,却是另一种局面:“藩道各库一空,约计实亏不下五六百万。日坐愁城,终无了局。” 而另一通信札樊增祥致其师张之洞的信札也提及此事,角度完全不同,认为经费筹措仍不到位,表示忧虑。但张之洞对去世门生家族的照顾,又极有高士之风,又是典型的传统文人作派……种种信息信息交织在一起塑造出了一位立体且丰满的人物,对认识这段历史极为真实可贵。
而桐城派领袖姚鼐致陈守诒家族书信一册,则让我们领略了清中期文人较为闲适而稳定的生活。新城陈氏家族与姚鼐为故交,自陈氏家长陈道时便相识,陈氏家族的家长陈道之孙陈用光是姚鼐学生,两家可谓至交。往来信件跨度极大自陈道去世(1760年),至姚鼐赴江宁(1790年),姚鼐之孙姚永朴(1861-1939)在题跋中将其归为“吾家劫后所存”,弥足珍贵。其中收录有如姚鼐与钱大昕关于秦设三十六郡还是四十郡的学术分歧;也提及袁枚、朱珪、蒋知廉、胡虔、王昶等当时众多江南名士故事,细节之丰富,感情之真挚,让人莞尔;也有对于儿辈及学生的悉心培养,是一份立体研究桐城派的史料。并经蒯寿枢(清末民国)、张效彬(1882-1968),并最终归袁守谦,传承脉络清晰。
均为袁守谦旧藏作品。袁氏字企止,湖南省长沙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32年参与发起组织复兴社特务处,1937年晋升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时任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副处长。1945年晋升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时任军委会建军导报社社长兼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为台湾方面高级将领,后1962年任交通银行董事长。一代儒将,文质彬彬,亦为本册增色不少。
王文治 书、袁守谦 旧藏王梦楼尺牍册
册页七开(选二通) 水墨彩笺 《卷四》
1.王文治致彭绍升信 一开二页《卷四》P80-81(见图一)
摘要:听闻居士已闭关,想隔关相谈,但阴雨连绵,未能成行。观经已向莲巢索取。
说明:彭绍升(1740-1796),法名际清,字允初,号尺木,江苏长洲人。年十六,为诸生。明年举于乡。又明年,捷南宫,以名进士终于家。初不信佛,好世间文字,志存利济。忽自省曰,吾未明吾心,奈何。或告以道家修炼法。习之三年,不效。后读佛书,爽然曰,道之所归在是矣,始信向佛乘。慕梁溪高忠宪、庐山刘遗民之为人,故又号曰二林,以两公修学地,同名东林也。
2.王文治致唐仲冕信 一开二页《卷四》P82-83(见图二)
摘要:兄为官合规且能有名士风流,艳羡不已。蒙您大力帮助,如雪中送炭,特来信感谢。
说明:唐仲冕(1753—1827)清代官员、学者。字云枳,号陶山居士,世称唐陶山。原籍善化,后客居肥城县。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历官江苏荆溪等县知县,海州知州。主编《嘉庆海州志》。道光间累官陕西布政使。所至建书院,修水渠。有《岱览》、《陶山集》、《禊叙集言》等。
3.王文治致汪铭常信 一开三页《卷四》P61-63
摘要:三弟媳墓地已定,但地主要价银二百四十两,想法从贵处借来,商量期限及利息。
说明:汪铭常,号梅村。汪氏乃无锡望族,时居扬州,汪梅村为汪诣成父。王文治孙女王玳梁为汪诣成妻。汪王初以子孙辈姻亲系之,却成忘年之交。二人常相邀游于佛堂道院,且多有诗书往来,可知二人过从一二。
4.王文治致汪铭常信 一开三页《卷四》P64-66
摘要:半月来病腕未能写信,如今写书致您府上及洪储处。张晓在京受刘墉赏识,带回好几张墨宝,并所藏香送上对联一副。
5.王文治信 一开一页《卷四》P84
摘要:多日在贵府讨饶夫妇,唠叨家常,甚难得。林升与我意见相同。
6.王文治致汪诣成信 一开二页《卷四》P84
摘要:款项今已筹措完毕。
说明:汪诣成为汪铭常之子,是王文治在扬州的书画销售代理商。“值三壻处存有数件,尚属精美,特交带扬,另单查收。阁下面致丁兄,合式将银寄来,不合即将原件发还,可收。”
姚鼐 书、姚永朴 题跋、蒯寿枢 题签、张效彬、袁守谦 旧藏、陈用光 家族信札合册
册页廿七开(选一通) 题跋一开 水墨彩笺 《卷五》一
签条:姚惜翁尺牍。十二通(廿七开)。圆叟。
钤印:蒯寿枢印(白文)
1.姚鼐致陈守诒信 两开三页《卷五》P37
摘要:陈用光来我处学习,我们两家真成家人,我虽才浅,愿倾囊而授。兄近日想重登仕途,但我觉官场艰难,杜门不出也是一种方案。
说明:1.上款人为陈守诒,字仲叔,号约堂。陈道次子,陈用光之父。官至陈州知府。姚鼐曾有《陈约堂武陵泛舟图》诗:“旷怀无染俗情浓,芳树春流到处逢。唤作武陵何不可,桃源元止在君胸。”足证交往。
2.陈用光(1768-1835),清代官员、学者。字硕士,一字实思。新城钟贤人。陈道之孙。嘉庆六年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左侍郎,提督福建、浙江学政。尝为其师姚鼐、鲁仕骥置祭田,以学行重一时。工古文辞,著有《太乙舟文集》八卷,及《衲被录》等,并传于世。
2.姚鼐致陈守诒信 三开五页《卷五》P30-34
摘要:兄再出山,不知何时赴任。郎君在我处学习,日益精进。我归家路线与您相距甚远,不能同行。伯母墓志我已写成,但江宁刻手水平不高,已带至苏杭上石刻字。安葬时间亦定下,不必再更动。兄如来我省,务必来相见。
3.姚鼐致陈守诒信 三开三页《卷五》P38-43(见图三)
摘要:听闻您已入都门候补,甚好。钱大昕极力夸奖您贤能,可见前辈之风。但他一定要将秦桂林四郡设计在初立三十六郡中的做法,与历史记载出入较大,我并不能苟同,但我两因此置气,只好找您述说。您当还章氏的银两已到,但颇奇怪,还没交。衡儿废学已久,请您在山西为他寻觅一个好老师,来春可以赶上会试。观儿娶亲后已和表弟一同来书院。
说明:钱大昕在舆地学上的贡献极大,一生著作等身,如《潜研堂文集》、《廿二史考异》、《三史拾遗》、《诸史拾遗》、《十驾斋养新录》、《十驾斋养新余录》、《<通鉴注>辨正》等著作中。关于钱大昕“欲以秦桂林四郡,置初立三十六郡之内”,其实就是《秦四十郡辨》的核心问题。他认为秦郡数目当以班固《汉书•地理志》为据,而阚骃、《晋书》的秦四十郡说均系后出,不足信。而姚鼐对此正持反对意见,认为桂林四郡为灭百越后并入,当为四十郡。
4.姚鼐致陈守诒信 二开二页《卷五》P35
摘要:家眷已到署中,不知是否还有人未到?豫中治安良好,与勤治有关,不知您近日是否有空?来江宁路上,丰年米价大跌。东甫去安庆,石君来我老家任职,与他们分别颇伤感。
说明:1.陈东甫,生平不详。吴兴人。与谭宣子、乐雷发交友赠答。见《阳春白雪》卷六谭宣子《摸鱼儿》题序及乐雷发《雪矶丛稿》。存词三首。
2.朱珪(1731-1807),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顺天。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乾隆四十一年,命在上书房行走,教嘉庆帝读书。嘉庆四年由安徽巡抚上调北京。帝谥“文正”。
3.姚鼐赴江宁在1790年,主讲江宁钟山书院。此作应完成于此年。
5.姚鼐致陈石士信 三开三页《卷五》P59-60
摘要:与您久无音讯。今年会久居陈州吗?我今年三月带着两个儿子来江宁,一切平安,只觉老态。《九经注》已刻成,不日可寄来。衡儿在家平安,但学习不勤快。袁枚腹泻三四月,让人相当担心。胡雒君在浙江办了一处书院,但略困窘。您最近如何,不知何时能一聚。(见下图)
说明:1.上款人当为陈石士。其生卒不见着。唯抱惜主人有《次韵答陈石士二首》。可知有交往,且为陈用光的父辈。
2.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人。清朝干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3.胡虔,字雒君,号枫原。清代著名方志学家。他工古文,精考据,尤长于考据。姚鼐《为胡雒君题说经图二首图三人一雒君一钱䀲之一陈仲鱼》,可知与姚鼐相知,且其人与钱晦之、陈仲鱼友善。此信亦可作为两人交往的补充。
4.衡儿或是《安徽县志》中所提及姚持衡,字觉沤,桐城人。江苏泰兴知县。2001年嘉德奚冈所作《西湖饯春图》后有其题跋。
6.姚鼐致陈守诒信 二开二页《卷五》P36
摘要:听闻您升官了,大喜。您嘱托写的《藏书楼记》我已写成草稿,不知可用否?陈道先生葬礼已成,一定会保佑后代。我近况平安,只是精神不佳。
说明:1.新城为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江西新城人,乾隆戊辰进士。撰《凝斋遗集》八卷,是集为其子守诚等所刊,凡文六卷,诗二卷,中颇多讲学之作。
2.文中提及《藏书楼记》即陈氏藏书楼记。文末便提及姚鼐年轻时便结识了陈道,如今受约堂(陈守诒)之邀,撰写此文纪念。
7.姚鼐致陈守诒信 五开五页《卷五》P44-53
摘要:寄来文字良莠不齐,已代为整理,下不违例。我今年寄来的信均未收到答复,且去年寄来的五言今体诗选也没到,我也忘记托付给谁,不得不感慨运输之艰。诗稿方观察已决定代我付梓,明年会带到都门,如有刻手最好;不然就去南京刻板。刚收到方世兄寄来《九经》补、注各一本,如王禹州亦寄来,可与您一套。《藏书楼记》已成,自己颇为满意。您舅舅的文集我实在无精力看,年末有人路过可来取。我京中旧友多过世,我儿明年到,可助您。感谢您深谋远虑,特送来一张王原祁,聊表心意。《惜抱轩稿、课、读、文》已散失,得等再印刷后给您寄来。打算在十月初回桐城,想必您一定会在北京,而王文治在京口,陈东浦在苏州,难再聚会。
8.姚鼐致陈守诒信 一开一页《卷五》P54-55
摘要:鲁九皋出版文集,若不修改难以行世,但修改亦难。我的诗集十卷,文集二十卷都付梓,明年秋可发行。另路管家买东西钱不够,我借他十金了。
9.姚鼐致陈守诒信 三开三页《卷五》P61
摘要:我十月从江宁回,月末到家,一行平安。我上年纪之后就沉迷于佛学,已不再吃肉。颇有好处,您也勿见笑,待见面细说。之前因事未能及时回复您父亲来信,今年军事留行,明年春天可能也不能速成。《经说》及补注已让使者带来,余下当悉。
10.姚鼐致陈守诒信 一开二页《卷五》P60
摘要:去年腊月朔日我有孙子了。衡儿大病一场,幸好如今已痊愈。计划在二月廿四日带衡儿去江宁。您最好能在此之前到。听说匪徒又入豫中,军需不能停,但无奈简翁已去世,其他当面谈。
款识:硕士尊兄。鼐顿首,正月十八日。请尊大人安。
11.姚鼐致陈守诒信 二开二页《卷五》P58
摘要:之前来信来书皆为得复,又闻您被人屈使,颇愤慨,但希望您能淡然处之。江南已发榜,颇不尽如人意。我将于八月半后带儿子游吴中,到西湖,也是衰年乐事。最近作成古、今体诗四十多首,计划年后补充入集中。衡儿入都,而我已回江宁,一切平安,但与钱大昕及王昶错失见面,颇为遗憾。
说明:王昶,字德甫,号述庵,学者称兰泉先生,江苏青浦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著有《春融堂诗文集》六十八卷。姚鼐为其《述庵文钞》作序,对其生平亦有所补充。
12.姚鼐致陈守诒信 一开一页《卷五》P56-57
摘要:为蒋知廉墓志成,不知您觉得如何。我又为袁枚写了墓志,也因此被杭州人所诋,说我不该帮他写墓志。我十月六日回乡,衡儿大约此时入京。发信前收到九月十七日来信,您要的五、七言诗已经寄来。余下的给了方东树,和余下的《五经》、《庄子》等在桐城,一起寄来。
说明:1.蒋知廉(1752-1791)字用耻、修隅,号隅斋,铅山人。蒋士铨长子,蒋士铨少与汪轫、杨垕、赵由仪并称"江西四才子";诗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乾隆四十二年拔贡生。乡试屡不录,以誊录劳授州同知,发山东署临清州同知。年四十卒。著有《弗如室诗钞》。姚鼐所作《蒋君墓碣》即其墓志铭。
2.因蒋知廉于1791年去世,因此知此作完成于此间。
3.方东树(1772-1851),字植之,晚号仪卫。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文论家。方东树少承家学,聪慧过人,但科举连连失意,遂绝意功名。乾隆六十年赴江宁就学于姚鼐,学识大进。与梅曾亮、管同、刘开并称“姚门四杰”。对桐城派后期的余波蔓衍起了重要的作用。
姚永朴题跋:《惜抱府君尺牍》吾家劫后所存,惟与先大父书而是余通。新城陈氏所藏尤富,盖硕士侍郎于师门谊最笃,岁时问询起居不绝,故得府君函扎亦多,侍郎装为十轴。光绪中德华欧阳润生得其五。丙辰秋,永朴寓京师,张君效彬出示府君手札合装,凡二册。皆与鲁山木及侍郎父子者。其为陈氏旧藏无疑也。物聚散无常,而府君生当盛时,犹能从容,以道载义文章,接引后进。由今思之,乃足令人感喟矣。姚永朴谨记。
总说明:1.姚永朴,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世居桐城县城内。祖父姚莹,广西按察使。父慕庭,湖北竹山县令。189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先后游于同里方存之、吴挚甫、萧敬孚诸先生之门。治诗古文辞,后专读经。
2.蒯寿枢,字若木,安徽合肥人。早年留学日本,民国初年任宁夏镇守使,曾任国民政府驻日学务总裁。从杨文会习佛学,从沈曾植习诗文。工书画,富收藏。
3.张效彬(1882—1968),名玮、字效彬,号敔园。河南固始人。北洋政府时期,曾出使俄罗斯,先后任赤塔领事、伊尔库兹克总领事、彼得堡总领事,十月革命后回国。富收藏,曾建私人博物馆。书法宗北碑,楷书尤精。
4.著录见清咸丰五年(1855)海源阁刻本《惜抱先生尺牍》卷五。卷五,第2、2-3、3-4、4、17-18、18-19、19-20、20、22、22-23页。
姚鼐 书、袁守谦 旧藏行书录涪翁律诗三首
册页七开(选二开) 水墨纸本 《卷五》二P62-73(见图七)
释文:南山松竹上参天……更种平湖十顷莲。(《赠清隐持正禅师》)造物成形妙化工,地图咫尺远连空……诸山落木萧萧夜,醉梦江湖一叶中。(《次韵和台源诸篇九首之云涛石》)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寄黄几复》)
款识:书涪翁三律诗。惜抱居士鼐。
钤印:姬传(朱文)
著录:《卷五》P62-73。
吴锡麒 书,袁守谦 旧藏自作诗歌合册
册页十二开(选三开) 水墨彩笺 作于1760年(卷六)
1.《闻蝉》、《见蝇》诗一开一页《卷六》P70
释文:今夏沉阴积潦,当暑而寒,林蝉偶因开霁一鸣,旋辍之。略见蝇集,亦如晨星寥落,不能成群,故物类之……兹另送呈二诗,如无嫌碍,即赐佳句。此题较前有小大之不同,谅方家必乐于搦管。
款识:雪舫大兄吟丈教和。谷人草。
钤印:圣征(白文)
2.《斋中盆兰发并蒂花》一开一页《卷六》P70
释文:谁从江水绝尘侵(花自章江来),幻出奇葩惬素襟。美玉无暇联合璧,清言有味妙同心。花浓端藉栽培厚,香重雁知酝酿深……或者循郡人画卷,能持合志劝餐加。
款识:斋中盆兰发并蒂花二本,赋之录博雪舫仁兄先生教和。谷人弟锡麒草。
钤印:谷人(白文)
3.《和雪舫仁兄买菊元字》一开一页《卷六》P66、67(见图三)
释文:看花何必傍村游,晚艳纷纭选担头。金凤引来聊假蜨,玉壶贮处别宜秋。餐英也恐探囊涩,抬隐翻教近市求。苇土分盆劳几许,区区铢雨未堪酬。
漫想南山助目游,且栽数本置斋头。十千添署酒家券,一角遥分篱畔秋。幽径常欣逢蒋诩,芳邻难得结羊求(时方卜宅)。最怜纸醉金迷梦,不仗腰缠愿莫酬。
款识:奉和雪舫仁兄买菊元字,即希清政。谷人弟锡麒呈本。
钤印:圣征(白文)
4.《赐和扱章》一开二页《卷六》P71
释文:雪舫仁兄先生赐和扱章,仍次韵奉酬。存诗刚及达夫年,好句天成出自然……墨庄好景延朝盛,他日尊前寥鬓皤。
款识:录希大教。嘉平六日,吴锡麒漫笔。
钤印:锡麒(朱文)
5.《奉陪雪舫大兄游城南文峰寺》一开一页《卷六》P68-69
(见图五)
释文:奉陪雪舫大兄游城南文峰寺,率成二律。录希政和。拔地一千尺,文章笔有神。高峰凌斗极,古寺枕河滨,前代规模旧,宗工黝垩新。白门南望近,惭愧往来频。联袂来寻胜,相看兴顾恒。出人头最好,谷子力方强。大野回春早,平堤接水长。归途频问渡,城上已斜阳。
款识:谷人吴锡麒草。
钤印:锡麒(朱文)
6.《首春叠韵吟》二开四页
释文:首春叠韵吟……深馆好寻消遣法,定知搜得意珠圆。柬文用和。
款识:谷人呈草。
钤印:锡麒(朱文)、圣征(白文)
7.《宋村弟邀同人游小九华》三开六页《卷六》P60-65
释文:戊戌大雪前三日,宋村弟邀同人游小九华,五日而返。茅俊心有诗即次其韵……关心菅马鬣,凝望泪阑干。(是日命儿盘为叔母严太宜人安葬于大圲村茔。)
款识:长至前二日,抄寄稼村吾弟哂政。谷人吴锡麒初稿。
钤印:吴锡麒印(白文)、清娱阁(朱文)
8.行书杜甫《秋兴八景一、二》三开六页《卷六》P54-59(见图八)
释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八景一、二》)
款识:偶于书嘉得素纸一方,雨窗无事,因录子美《秋兴》诗二首。时庚子春三月十三日也。谷人吴锡麒。
钤印:吴锡麒印(白文)、谷人(朱文)、不辨
说明:雪舫为吴棠祯。清戏曲作家。字伯憩,号雪舫,又号舫叟,浙江山阴人。和万树、吴秉钧友善。著有《雪舫诗集》、《吹香词》。吴秉钧为万树作《风流棒》序中云其剧作有《赤豆军》、《美人丹》二种,《今乐考证》著录为杂剧。
端方、谭钟麟 书,黄宾虹 题签,袁守谦 旧藏推绅书翰册
册页十二开(选二通) 水墨彩笺 卷七卷十
签条:荐绅书翰。予向。
说明:“予向”本系黄宾虹清末时笔名,辛亥后停用,至1937年3月为《南社湘集》第八期书端钤印始重见,北平沦陷期间作书画文章时常署;1939年,在《新京报•艺术周刊》上以此笔名连载文章六十七篇。抗战胜利后废不再用。此签大约便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所题。
1.端方致端锦信 六开十一页《卷十》P42-52(见图一)
摘要:二弟之事兄亦焦急,但无奈没有进展。回銮后局面会有巨大变化,待此时发力亦不迟。由于北京无人,不如你来鄂中一游。我与康有为素来无交往,但如今看来当时其党羽又得势,或风向又有变化?我去年在陕保护洋教,被视为二毛,甚至被八旗子弟为难,可见民风尚未开化。后询问家中诸人可安好。
说明:1.此函提及皇上及太后尚未回銮,另自身调任湖北,可知作于光绪廿七年(1901)。
2.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大力兴办工厂。但从端方眼中,国家积贫积弱,如此花费,无力支持正常发展。从一个立体的角度审视了洋务运动。(见图一卷十)
2.谭钟麟致翁同龢信 四开七页《卷七》P76-77(见图二)
摘要:您过于劳苦,最好每日能有一两时静摄。昨天街道电报说善后局存款众多,这是文监督所致,借华款实有五百万,其只报二百七十余万,克扣下二百万巨款,每年利息便有十多万。此案应查,且其人两年间克扣军饷,误国误民。缺口准尤刘学询补上;尚有缺口六十二万,裁兵亦不足填补。(见图二卷七)
说明:1.谭钟麟(1822-1905),字文卿,谥文勤,晚清政治人物。湖南茶陵人。咸丰进士,科举枚场第一人。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州知府、杭嘉湖道、河南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护理巡抚,实授巡抚。1895年调任两广总督,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乙未广州起义。为谭延闿之父。
2.清代后期,在有军事的省份中,通常设有处理特殊事务的机构,称善后局。督﹑抚可以不按常规,支款办事。由于监管不力,各地善后局多混乱,支取无度。而其中又以广东为最,光绪三十二年,《时事画报》便曝光了陈继曾、童凤池、李葆麟、伍秉诚等官员荒淫无度,朝廷专门前来彻查此案。但仅三年后便死灰复燃。
3.刘学询(1855-1935),广东省中山市人。24岁中举,7年后又考中进士。但是,候补的官道上,并不太如人意。于是下海经营,选择了包办闱姓彩票,很快就成为广东巨富。”刘学询允文允武,有财有势,有商业头脑,有政治野心,更有胆识、有作为。被称为“文可华国,富可敌国,妾可倾国”的“刘三国”。
3.谭钟麟致翁同龢信 一开一页《卷七》P70
摘要:冯煦(孟华)已将《萃锦吟题辞》带到,不知是否按您要求修缮。已托军机处送呈。
说明:冯煦(1843-1927),江苏金坛人。字梦华,一字孟华,号蒿庵,晚号蒿叟,又号蒿史,辛亥后自号蒿隐公。室名蒙香室、蒙香馆、养真室。光绪十二年中探花,授编修,官至安徽巡抚。民国后,以遗老自居,被任命督办江淮赈务,受聘纂修《江南通志》,任参政院参政。
4.钟麟致翁同龢信 一开一页《卷七》P72、73
摘要:近日家乡寄来不少土特产,希望您笑存。由于近来应试学子来京,应酬多,未能仔细审核物单。
5.钟麟致翁同龢信 二开二页
摘要:昨天讨扰,现在已在整理行李。今年大部队如何抄稿目前我还没有规划。有按条分析船局利弊,但看来弊端众多,未能决定。
李鸿章、吴大澂、潘祖荫、端方、樊增祥、王懿荣、梁鼎芬 等书,袁守谦 旧藏题签清末名人书扎
册页廿七开(选三通) 水墨花笺 卷十
签条:清末名人书扎。止于至善斋。
1.孙衣言致刘瑞芬信 一开三页《卷十》P24-26
摘要:孙衣言因王倅焕章母亲年暮,不能远行,向刘瑞芬代谋一差事。
说明:1.孙衣言(1815-1894),清代官吏、学者、藏书家。字绍闻,号琴西,晚号遁披,斋名逊学,浙江瑞安人。道光三十年进士。授编修,光绪间,官至太仆寺卿,寻以疾乞归。生平努力搜辑乡邦文献,刻《永嘉丛书》,筑“玉海楼”以藏书。
2.刘瑞芬(1827-1892),清外交官员、藏书家。字芝田,清末安徽贵池人。以诸生入李鸿章幕府,主管水陆军械转运。光绪十一年,刘瑞芬受命出使英俄等国,后虽被授为太常寺卿,迁大理寺,但仍留任为大使,改驻英、法、意、比等国家。在出使英俄等国初期,俄国人觊觎我国漠河金矿,他极力奔走总理衙门,主张自己国家开办。英国侵略我国西藏,刘瑞芬极力反对,维护国家领土统一。
2.潘祖荫致张之万信 二开三页
摘要:潘祖荫向张之万请安。
说明:首二开装桢顺序颠倒,册页边已标出。
3.谭钟麟致亲家信 一开一页《卷七》P74
摘要:听说您收到我儿信件,说辞官后会北上。如动身,可以先寄信给日升昌相助。另有一些故旧,您去北京亦可拜访。我工作如故,似渐入佳境。
说明:谭钟麟(1822-1905),字文卿,谥文勤,晚清政治人物。湖南茶陵人。咸丰进士,科举枚场第一人。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州知府、杭嘉湖道、河南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护理巡抚,实授巡抚。1895年调任两广总督,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乙未广州起义。为谭延闿之父。
4.李鸿章致刘传铭信 一开两页《卷十》 P18-19(见图四)
摘要:曾国藩已奏请你(刘传铭)你去支援鄂地,甚欣慰。洋枪队亦前往协助,但形势依旧窘迫。听闻你部队勇猛,足以独当一面。可向鄂帅(官文)请求粮草救济。张树声已经北去豫地,不知谁来接替。想调刘秉璋前往办理军务,虽资历尚浅但推荐人众多,将与六弟李昭庆会合。最后鼓励你忍苦耐烦,建功立业。(见图四)
说明:1.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安徽合肥人。清朝名臣,系台湾省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1884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淡水等地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1885年,任台湾巡抚,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赠太子太保,谥壮肃。
2.曾爵相即为曾国藩。信中透露出李鸿章对其汉口战时能力的不满,可见两人历来不睦。
3.官文(1789-1871),又名儁,王佳氏,字秀峰,又字揆伯,满洲正白旗人,道光初由拜堂阿补蓝翎侍卫,擢荆州将军、湖广总督。咸丰十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同治三年,升入满洲正白旗,封一等果威伯,后历直隶总督、内大臣。十年,卒,优诏赐恤,赠太保,赐金治丧,遣惠郡王奠醊,祀贤良祠,谥文恭。
4.李昭庆(1835-1872),李文安六子,李鸿章幼弟。字子明,又字眉叔,号幼荃,国学生。候选同知,候选员外郎,盐运使,光禄大夫,太常寺卿,赠一品封典。昭庆少通经史,博学能文,持身端正,以员外郎从戎,随瀚章,鸿章在曾国藩幕中讲求兵法,曾国藩称昭庆胆识均优,堪膺大任。
5.张树声(1824-1884),字振轩。安徽合肥人。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是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人物,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用”。
6.刘秉璋(1826-1905),晚清重臣,淮军名将。字仲良,安徽庐江人。胸怀大志,青年中举成名,由于国家动乱,由翰林院编修而入军幕,投笔从戎,平吴剿捻后逐步成长为一名封建官吏。中法战争期间,力抗外侮,指挥了著名的“镇海之役”,维护了国家尊严。督蜀十年,勤政廉洁,用竹笼古法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百姓。
7.此信中提及的“汪逆”指的是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嘉应”为梅州旧称。综上可知是作于汪海洋同治五年战死梅州之后。
5.吴大澂致吴大根信 二开三页《卷十》P10-12(见图五)
摘要:来信已收到,俄国官员米萨尔来文说合约已定,边防可略放松。我请假一月也即将到期,准备归去,近来杜门谢客,唯读书而已。三叔所托稿件,亦让汪鸣銮删改后印刷。顾肇熙在此行事中正,毕竟曾在张之洞幕府办事,见地颇不凡。(见图五)
说明:1.吴大根(1833-1899),字澹人,号培卿。吴大澂兄。选用县丞,员外郎衔分部主事。正四品封典。1878-1898年任苏州丰备义仓第二任董事。
2.信中提及合约为光绪十一年事。吴大澂赴吉林与沙皇俄国就黑项子地区边界问题进行商谈,将俄国侵吞的土地尽数要会,并签订《中俄珲春东界条约》。因此此信当写于光绪十二年正月。
3.汪鸣銮(1839-1907)清末大臣、藏书家。字柳门,号郋亭,一作郇亭,钱塘人,侨寓吴门。同治四年进士,历官编修、陕甘学政、山东、江西、广东学政,内阁学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五城团防大臣、吏部右侍郎等。历官吏部侍郎。五城团防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禄大夫。
4.顾肇熙(1841-1910),字皞民,号缉庭,江苏吴县人。他是同治甲子科举人,曾官任工部主事、惠陵工程监修,后历任吉林分巡道、陕西凤邠盐法道、按察使衔台湾道、台湾布政使等,为政不务虚名,主张廉静,与民休息。晚居苏州城南之木渎镇,捐巨资办学,开风气之先。光绪六年随吴大澂到吉林,光绪十一年离任。此信写作时恰逢其离开。
6.吴大澂致吴大根信 三开五页《卷十》P13-17
摘要:来信已收到。昨天知道朝政一新,大有振作。我目前难有人替代,军营不能松懈,以待良将。阎敬铭如能来,能孚众望。与吴大衡常有书信。另雨香和尚嘱咐我写的隆庆庵对联纸已收到,麻烦转告近来颇空,可写。
说明:1.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陕西朝邑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晚清大臣。阎敬铭理财有道,为官清廉耿介,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之一,有“救时宰相”之称。
2.吴大衡(1838-1896),字谊卿,号运斋。吴县人。丁丑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六年四月,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候选知府,二品衔直隶补用道。诰封资政大夫。苏州商团公会会长,苏州商务总会议董,长元吴城议事会议长。
7.樊增祥致张之洞信 六开六页《卷十》P32-35(见图七)
摘要:在上海报纸中时常能见到鄂地战事,但日下关注点在于筹办铸币厂、钢铁厂及纺织厂之上。黄国谨去世后,先生及同门多给予帮助。将谢维藩夫人、陶模最近发生得事情向张之洞进行了汇报。荒粮之弊由来已久,我上任后已着手处理,后向先生分析敌我利弊。另我儿回乡应试,为先生带来刘文正对联一副,于清端条幅一张请笑纳。另渭南肥差空缺,侧目者多,新任者官风不佳,应有人取而代之。(见图七)
说明:1.黄国谨,字寿文,贵州贵筑人。其父黄彭年,字子寿,号陶楼,清末曾任湖北布政使,并曾主讲陕西关中书院,河北莲池书院。是近代着名的贵州籍学者年,其弟子王树楠编辑刊印了他的文集《陶楼文抄》。
2.谢维藩(1834-1878)清学政。清巴陵人。字麟伯。同治元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同治十二年出任山西学政。在任建书院,请耆儒讲学,刊朱子《小学》以教人。
3.陶模(1835-1902),字方之,一字子方,秀水人。清同治七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初任甘肃文县、皋兰知县,光绪元年冬任秦州知州。十年署甘肃按察使,次年擢直隶按察使。十四年迁陕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十七年迁新疆巡抚,后署陕甘总督。二十六年调两广总督。此信提及其将赴新疆事,当作于1890,1891年间。
8.王懿荣致张之洞信 一开二页《卷七》P44
摘要:请张之洞接见丹徒孝廉姚大令,认为是可用之才。
9.张百熙致端方信 二开三页《卷十》P27-29
摘要:户部提案被驳回,出洋各员费用均由己出。已让人誊写一份,交由您定夺。
说明: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一作冶秋,号潜斋。湖南长沙人。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家。同治十三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年散馆,授编修。其后先后任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等职。
10.张百熙致端方信 二开三页
摘要:受您点拨,茅塞顿开。如今深知其中阻力极大,不知是否可行?如今五城学党未被列入,请将其加入八旗中学及顺天中学,学生毕业后便可入大学豫科。
11.张百熙致端方信 一开二页
摘要:无合适地基,购地事尚无结论。关于设立总长之事已有定数,唯名字待商榷。
12.梁鼎芬致吴大澂信 一开一页《卷十》P40
摘要:《两湖诗画卷》已题三绝句请您教正。
13.梁鼎芬致吴大澂信 一开二页《卷十》P41
摘要:余仲虎今天刚走送上书法,已回蔡甸。
14.梁鼎芬致吴大澂信 一开二页《卷十》P41
摘要:钧海无论百姓还是官员来见均不收一文,但对劣绅之流亦无办法,我认为他不称职。还有几封信这几天就寄来。
15.梁鼎芬致吴大澂信 一开二页《卷十》P36-39
摘要:最近新得文同竹,有苏轼等众多元明名家题跋。希望大清国能立宪成功,将以此赠送您。
说明:此信中提及《文同竹》当是陶斋《壬寅消夏录》中所记载“节庵(梁鼎芬)士兄适得文画苏题卷。”光绪乙巳年(1905),端方奉命考察欧美政治,梁鼎芬有意将此卷赠给端方(即此信中所提赠送之事)。端方赏玩半年,并著录于《壬寅销夏记》后归还梁鼎芬。另李葆恂《无益有益斋读画诗二卷》亦纪录此事,“文画苏题一卷收,后来学者只丹邱,翛翛数笔如鸾尾,合贮梁髯栖凤楼。文同画竹,苏轼题诗,卷题者自元以下数十人,南海孔氏旧藏,曾刻石置广雅堂壁,题跋多名迹未尽刻也。今为余友梁节庵(梁鼎芬)廉访所得”。由于该卷上无梁鼎芬题跋、钤印,因此此信是对于梁鼎芬收藏此作及赠送之事的直接证据。
16.清白士信 一开二页
摘要:文石来,请像对待我亲人一样待他。张小浦事情文翁也能说。不知桓公在京事怎么泄漏。
17.端方致叔辈信 一开一页《卷十》P53
摘要:我对大阪买船之事较清楚,已电报您。听说您左手疼痛牵动全身,甚挂念。
18.瞿鸿禨致端方信 一开一页
摘要:早些听闻考察大臣仍成行,不知您是等待绍右丞痊愈后一起发表意见或是独自发表?
说明:瞿鸿禨(1850-1918),湖南善化人。字子玖,号止庵,晚号西岩老人。晚清曾任军机大臣。同治十年进士,授编修。光绪初年,大考名列第一,擢为侍讲学士。光绪二十三年年升为内阁学士。先后出任福建、广西乡试考官及河南、浙江、四川、江苏四省学政。
拍品分类:古籍善本>写本写经
拍卖会:2019秋季拍卖会
拍卖专场:古代书画专场
预展时间:2019年12月17日 中午12:00-下午18:00
2019年12月18日 上午10:00-下午18:00
预展地点:上海波特曼丽酒店四楼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3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