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编号:0700
估价:RMB1,500,000—2,000,000
成交价:流拍
拍卖时间:2019-11-30 19:30 三层紫金厅(A厅)
拍卖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拍卖公司:中贸圣佳
简介:重3330g
此炉为取洋铜药料精炼而成,质地精润,用料不惜工本,器身沉坠压手,扣之有清音悦耳,实甚佳材。整炉施渗金装饰,皮壳金灿如沐宝光,炉口及底足覆棠梨之色,至炉腹、双耳等常受摩挲处,则透出皮下金斑,熠熠如星汉川流,赏之不厌。此炉器型作侈口鼓腹的冲天耳三足式,但耳、足皆有独到之处。其炉口一对冲天耳,起线圆润似桥耳,中间开孔如拱桥,于俊逸中亦添雄浑之势。鼓腹至底内收明显,三枚乳足随势而出,与炉腹轮廓融为一体,使炉身具一分收足俏立之感。整器上下轮廓连缀如一气呵成,精妙之极。炉底正中开框,落”器宁而静,质坚而文,鸟叚云上,吐纳烟云,静观主人”十六字篆书方款,为铸成后精心修磨而成,不仅内蕴文才,且书体古雅,有金石碑刻之风韵,属甚为罕见的诗文私款。
考此炉底款之“静观主人”,其“静观”或出自宋人程颢《秋日偶成》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一句,大有平心静气,从容自得的文人气度,且此炉形色俱佳,应非寻常人家所藏。查阅明清典籍,未见“静观主人”之堂号,但知干嘉年间有叶廷甲构“静观楼”,遍藏古籍五万余卷,未知此炉是否为静观楼之藏器。明清宣炉各式私款品类纷繁,其中精致者素为藏者所珍,此器不仅款文珍罕,作工亦精,且炉形皮色皆属难得的上品,实为宣炉收藏中的珍稀佳器。
康熙盛世的皇家瑰宝
对一只龙纹冲天耳宣德炉的考证与解读
文/何朝阳
这是一只令人过目不忘的冲天耳宣德炉。
第一感觉是它体型硕大。口径27厘米,重量近11斤,在以文房清玩为主的宣德炉中颇为罕见。
它的炫目之处,是周身高浮雕的云龙纹装饰。炉身,两条神龙首尾相连,环绕飞舞,张牙舞爪,在云中翻腾盘旋;层次分明的如意云纹,圆润饱满,如牡丹绽放。炉底,祥云环绕之中,一升一降的两条龙上下翻飞,犄角对峙,围绕“大明宣德年制”底款呈双龙环抱之态。这四条龙,龙首上扬,双目圆瞪,张口吐舌,似在发出“隆隆”的吼声。高浮雕的表现方式,让每条云龙都毫发毕现,动感十足,八面威风。
定睛细看,它的装饰纹样繁而不乱,工艺细节也一丝不苟。高浮雕的云龙纹造型装饰,有无数大小块面,无数曲线沟槽,无数的阴阳角;这样的一只大炉,每一处地方都打磨得干净平顺,烧皮着色均匀浑厚,整体呈现一种柔和而沉稳的栗壳色。
气度雄伟、体量硕大、纹饰华贵、工艺精湛、材质优良,这只大冲天耳宣德炉彰显着浓郁富贵的皇家气派。
这样的美物来自何处?产自何时?依据什么来给它断代?它身上蕴含怎样的历史、文化信息?相信每个见过它的人都会有各自的兴趣点。
根据器型和工艺初步断代
在无法进行取样分析,也就是无法使用碳14纪年法和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热释光等现代技术手段测定年代的时候,古器物主要根据器型和工艺的特征,以类比和排序的方法进行断代。
宣德炉有它的特殊性,器型上存在后世刻意模仿前朝的现象,且清早期的器型和工艺都基本延续明朝的风格,所以更需要综合判断。
具体到这只冲天耳宣德炉,从造型来看,它的炉身比较高,有明代中早期的挺拔感,腹部下垂的弧度不如典型的明代冲天耳炉大,其腰线比典型的清代中期的冲天耳炉偏高;铸造工艺是标准的失蜡法;内堂处理为毛堂不打磨,这也是明代延续到清代早期的宣德炉制作工艺。
综合来看,这只宣德炉基本可以判定为明末清早这段王朝过渡期的产物。
那具体是明还是清呢?
作为一件具有皇家风范的宫廷器物,当然不能像一只普通宣德炉一样给以笼统的“16-17世纪”的答案,明确其具体朝代显得尤为重要。
依据炉款规律确定明清划分
宣德炉,是和明清官窑瓷器一样有严格制作规范的器物,其款识多位于炉底或炉的口沿下部。其最多的款识就是“大明宣德年制”,而且明清两代都沿袭这样的落款,无论官造还是民作。
很多人会问,清朝官造的宣德炉为什么也落明代的款呢?
其实,满清政权建立之初,努尔哈赤就开始有意识地模仿明朝管理制度,其发展实际也是满族不断汉化的过程。清朝取代明朝统治之后,更颁布法令,明确地沿袭明朝的国家政策、法令、赋税制度。官员的选拔、任免、奖赏等各种制度,也一律按照明制,甚至宣布明朝大小官吏一律照旧供职,与满族官吏一同执事。清朝基本全盘沿袭明朝一整套制度,客观上是因为明朝的社会治理水平明显高于满清,而江山易主后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并无明显变化;主观上,清朝统治者希望通过“一切照旧”来弱化汉人改朝换代的感受,将满族人口极少的劣势隐藏起来,确保其持久地统治。
这,就是清朝官铸的宣德炉照样落“大明宣德年制”底款的核心原因。
不过,明代和清代的宣德款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相对而言,明代的炉款更注重书法的笔意,笔画的顿挫和提按,字口相对也比较轻浅,总体感觉更灵动。(图1)清代的炉款更注重字口的深峻整齐,笔画匀称有力,追求榜书的效果,总体感觉更规矩(图2)。
有人说,明代的炉款“德”字右边没有一横,而清代才有。这只是一种经验,可以说大部分“德”字有一横的炉款出现在清代,但明代也不乏个例。
显然,这只炉的炉款笔划均衡少提按,更符合榜书的风格,字口也非常深峻,符合清代宣德炉的款识特征。
从炉款判断,它应该是一只清代铸造的宣德炉。
依据炉的纹饰确定朝代
比起文字,器物的纹饰往往更具时代风格,是重要的断代依据。
龙,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图腾,据说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一种神异动物。
秦始皇自称“祖龙”以后,龙一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都自称“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椅,卧龙床,居龙庭,皇室用具也多用龙纹做装饰。
明清两代是皇权发展的最高潮期。由于每个皇帝都对龙纹高度重视,而性格喜好和所处社会发展状况又各有不同,龙纹便呈现不同的状态。明清瓷器中,龙纹装饰尤其丰富,从中可以系统总结出明清两代各个时期的龙纹变化规律。
体态上:明朝洪武时期,龙纹的造型基本上保持着元代龙纹的形状,表现为头小、颈细、身体细长、少毛发。永乐、宣德时期,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龙形变得形体高大粗壮,威武凶猛(图3)。到了成化、弘治、正德年间,龙型失去了前朝张牙舞爪、叱咤风云的雄姿,表现出一副性情温顺的神态。而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龙纹则以行龙为多,有的显得瘦弱,神气也稍差,失去驾云行海叱咤风云的神威(图4)。
总的来说,明代的龙较舒展,充满活力,早期的威武凶猛,晚期的搞怪呆萌,都是桀骜不驯的神兽。
清代的龙纹继承了明代龙纹的造型并有所改变。康熙时期,云龙纹龙身成“弓”形,其腹部有明显的下坠感,龙的动感较强,气魄威武。雍正时期,龙体态肥硕,开合有力,龙头鬣毛整齐,龙角光洁,龙嘴上下颚平齐,中规中矩,一丝不苟。乾隆时期开始,龙纹更多地呈现正面身姿造型。
总体来说,清代的龙显得华贵精巧,富丽堂皇,给人感觉少野性多理性,有被家养驯化的意味。龙纹身体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这种造型为清代所独有。(图5)
细节上:
龙嘴:明代龙头,上颚肌肉高高突起,鼻头呈如意状,扁长如猪嘴,人称“猪嘴龙”。康熙开始,过去长长的“猪嘴”缩了,甚至显得下颚比上颚还长。康熙时龙口形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
龙须:明代双须刚劲,尖锐有力,形如鱼叉,有攻击性;清代八字须长而多弯曲,须尖多数带翻卷,有飘逸感。
毛发:明代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状如火炬,清代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明代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康熙时还有向后斜冲,后期则向后垂或向两侧分向,其后龙纹的头毛细密成蓬,下颚也有细密鬃须飘散,成为大家所说的“苍龙”。
……
我们将这只宣德炉底部的双龙和以上规律相比照,炉的龙纹饱满、富有活力,其前后足之间的身体呈“弓形”,腹部的下坠也非常明显;龙嘴短而阔,下颌偏长;胡须长而弯曲飘逸;龙鳞呈鱼鳞状排列,大而饱满。这些都符合清代龙纹的特征。更具体的说,是符合康熙瓷器上的龙纹特征。
康熙是满清的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1662-1722),他当政时距离满清政权建立(1616)不到50年,距离入主中原(1644)不到20年,正是清朝最有活力、充满朝气的时期。反映在器物上,康熙时期的器物都透着一种自信与豪迈。这只龙纹冲天耳炉正具有这种气质。
龙纹呈现康熙瓷器的特征,炉的造型、工艺和款识也符合清代早期康熙时期宣德炉款的特征,我们基本可以判定它是康熙时期的产物。
观象台上的古天文仪印证判断
既然是康熙时期制品,其皇家制品的定位也很明确,我想它或许可以和康熙皇帝的生平活动找到对应关系,以做更明确的判断。作为大型的祭祀礼器,最可能和清代宫室园囿建造有关,“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等关键词第一时间跳出来。但是按这个思路检索资料,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只能从头潜心翻看康熙的传记和清宫档案。
“康熙十二年(1673年),按照传教士南怀仁所绘图纸铸造的6台天文仪器完工,并安放于皇家观象台上。”
读到这条信息时,我一下子兴奋起来。“康熙”、“传教士”“铸造”的字眼让我看到了希望。因为从龙的造型和细节来看,它明显受到西方写实主义雕塑风格的影响,极有可能和欧洲传教士有关。
众里寻他千百度。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侧,始建于明正统年间的1442年,是明清两代和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家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国家天文台之一,其以建筑完整、仪器精密优美、融合中西方天文学成就于一体而闻名于世。
清康熙八年(1669年)至十二年(1673年),在皇帝旨意下,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按西方天文学的度量制和仪器结构,亲自设计、督造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地平纬仪)、纪限仪(距度仪)、天体仪等大型铸铜天文仪器,放置在观象台上。这六件皇家天文仪器在刻度、游标、结构上均采用欧洲天文量度制(60进制)和仪器结构,装饰则采用了中国皇家经典的云龙纹图案,凝聚了文艺复兴后西欧所积累的天文学成就,它们是当时中西科技与文化交流的结晶。南怀仁也因此而被提升为钦天监监正。(国家天文台台长,掌管观察天文,并推算历法。)
赤道经纬仪是康熙十二年制成安装的古天文观测仪器之一。该仪器主要用于测量恒星以及太阳、月球、行星等天体的位置,重达2720千克,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古观象台的观测平台上。整个观测部分由三个以轴活动的刻度大环和一根轴承组成。整体镶嵌在一个半圆云座内,由一条南北正立、昂首修尾的飞龙托起。(图6)
同期铸造的黄道经纬仪和其他仪器也有同样的云龙纹底座。(图7)
对比不难发现,这些皇家天文仪上的龙和云纹与云龙纹冲天耳炉几乎一模一样!首先是龙的气度和神态一致,龙头都做昂首张嘴咆哮状,龙嘴短阔有力,眼睛略微突出,额头向上隆起,束装头发向后飘飞,龙鳞硕大且具有写实性的立体感,龙尾树状分叉,所有的细节都如出一辙。龙周围的云纹,也完全相同。并且,均为极精良的黄铜制品!
再也找不到比这些更能说明问题的参照物啦!
据此可以断定,这只龙纹冲天耳宣德炉确凿无疑是康熙时期的皇家器物!
龙纹宣德炉背后的故事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世称康熙皇帝(1654-1722)可称为一个传奇。他的父亲顺治皇帝病重时,在德国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的建议下,打消了传位给叔伯辈或叔伯兄弟中年长者的想法,把皇位传给了这个才八岁大的二儿子。因为深得顺治敬重的汤若望说,曾经出过天花的玄烨终身拥有对天花的免疫力,可以确保对王朝的长久统治。
康熙也真的不负所望,在位61年,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他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与蒙古30旗首领会盟确立其隶属清政府,平定准格尔叛乱,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和沙俄签署《雅克萨条约》确立东段边界。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是在康熙时期确定轮廓,乾隆时期加以巩固。晚清虽丢失了相当一部分的国土,但大致的格局没有变。清朝版图最大时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大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康熙皇帝不但开拓了一个明朝不敢想象的地域广阔的帝国,更开创了繁荣安定的“康雍乾盛世”。
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康熙大帝》一书中,毫无保留地赞颂康熙:“具备天下所有人的优点,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应该位列第一等的英主。”
从八岁即位,康熙就表现出乐于学习、兼容并包的个人品质。他向满族武士学习骑射摔跤,向汉族名士学习儒家文化,向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晚明开始,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其宗教思想,西方的科技与艺术则是他们的敲门砖。顺治到康熙早期,汤若望是其中最主要的传教士,官至一品,担任钦天监监证,负责预测天象、修订大清历法、铸造新式大炮。他的助手西班牙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年),曾担任康熙的科学启蒙老师,为更好地讲授几何学,特将《几何原本》译成满文,还陪同皇帝出巡,沿途讲解如何观天测地。
康熙不但向他们学习天文、数学,还让传教士将法国人皮里的《人体解剖学》译成满文供他学习。他还在宫中设立实验场,专供传教士研究西药。而法国传入的西药金鸡纳霜,还真的就在康熙感染疟疾的危急关头就了他一命,而这是当时治疗疟疾唯一的特效药。
正因为如此,康熙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热情高过历史上的任何皇帝,对西方传教士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传教士积极参与天文、历法、建筑、装饰等诸多事务,给清廷带来科技与艺术的新风尚。其中西方的写实主义也在绘画和雕塑上有着诸多体现,令清早期的皇家艺术呈现出和明代不一样的写实面貌,以致后来出现了圆明园这样融汇中西的“万园之园”。
这只具有强烈写实主义风格的高浮雕云龙纹冲天耳炉,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的皇家器物。它既反映了那个蒸蒸日上的社会面貌,也显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状态,更展现了当时宫廷精湛的设计和金属工艺,是康熙朝当之无愧的皇家瑰宝。
今年在瑞士阔乐拍卖的一只超大的牡丹纹装饰的鎏金凤耳簋式炉,据我看也是康熙时期的皇家器物,采用了具有同样写实风格的圆雕凤凰和高浮雕牡丹纹表现手法,一派皇家的富丽堂皇。这只炉最终以近3800万的惊人价格成交。(图8)
两只宣德炉,一龙一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宏大、饱满、雄健,其造型、纹饰都透着一种朝气蓬勃的阳刚之美,从设计、铸造、打磨、烧色各方面都趋于完美,反映了清代康熙时期宫廷造宣德炉的艺术高度。
不过,以龙纹为装饰,且如此精美硕大的康熙宫廷造宣德炉,目前仅见此一例。
一个大胆的假想
这只龙纹冲天在康熙时期铸造,历经三百多年,竟如此完好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仿佛从未经历任何磨难。
今天,我们回溯它的递藏历史,可知它最早的收藏者是台湾清玩雅集成员收藏家蔡辰男先生,后由翦淞阁主人递藏,再又转藏于异云书屋主人,并著录于他的宣德炉藏品集《异云》中。更早的历史,现一时无从考究。
我们考证出它的云龙纹和康熙早期皇家铸造的古观象仪完全相同,皮色也有很高的近似度。有没有可能,这只大型的冲天耳宣德炉就是康熙12年,和那6件大型观象仪一同由南怀仁设计督造的呢?
观象台是明清皇家天文台。观测天象,准确地预测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并做合理解释,严密推算、制定历法,指导农时,这些不但关系民生,也是帝国稳固的基础之一,所以观象台的分量非常重。担任过康熙朝钦天监一职的汤若望是一品大员,南怀仁也是二品,远高于一般的封疆大吏。
冲天耳宣德炉最早正是用来祭天的皇家礼器,虽然后世其用途被扩展,器型也逐渐小型化,但如此大尺寸的冲天耳炉,依然是重要的敬天礼器。龙在传说中是兴云致雨的神物,也是“天”的物化形象,更是皇权的体现,故而皇家观象仪用云龙纹装饰。紫微殿是皇家观象台的祭天宫殿建筑,与观象仪同样云龙纹装饰的冲天耳炉,用作紫微殿祭天礼器应该是不二之选。
相传,李自成攻占北京城之后,搜刮尽京城金银铜器,将其熔饼,车载运回陕西,准备充作军饷。近期四川张献忠沉船宝藏考古发掘,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当年明代各官衙机构方便搬运的铜器损失惨重,观象台也在劫难逃。在徐宗泽先生1938年著作《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一书《天文仪器》文中引用李病枝先生《明末清初耶稣会之贡献》谈到:“明崇祯时西士所制之测天仪器,俱被李自成入京时,毁坏几无存者:圣祖乃命南怀仁另制新器,怀仁奉旨监造……”
天下初定,康熙皇帝添置大型天文仪器设备时,按仪器装饰纹样重新铸造宣德炉,在安放新仪器时,在紫薇殿陈设新的礼器,隆重举行祭天仪式,这种安排最合情合理。
而它流失海外,则可能因为八国联军侵华的劫难。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德军和法军瓜分到了观象台上的十件大型天文仪。虽然最后都被追索回来,但是,很多小型设备和器物,可能就成了当年侵略者的私人战利品,没有列入归还的器物名单中。
不论这种假设是否成立,今天我们都深感幸运,这样一件康熙朝的皇家瑰宝还能够毫发无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海外漂泊多年的游子再次回到北京的怀抱。
拍品分类:工艺品杂项>铜器
拍卖会:2019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专场:璀璨——中国书画及古代艺术珍品夜场
预展时间:2019年11月28日-29日 10:00-18:00
预展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