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珍收藏
收藏鉴定有唐珍

皇家园林 布面丙烯 拍卖记录_拍卖价格

拍品编号:6095

估价:RMB20,000—30,000

成交价:34,500

拍卖时间:2019-11-30 16:30 三层紫金厅(A厅)

拍卖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拍卖公司:中贸圣佳

 皇家园林 布面丙烯

作者:张贯一 (b.1977)

简介:张贯一,1977年生于铁岭,现任职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担任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学办公室主任。
2009年油画《安心落意》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辽宁美术作品展”获金奖,并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展区”。
2016年12月作品《罗马假日》入选首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艺术家作品展,中国美术馆收藏。
2018年作品《冷雨堕骨》获辽宁省首届油画双年展学术优秀奖。

东北当代美术,是一个具有极强的独特性和地域性的概念,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版图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具有含量丰富的学术文本价值。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有八十年代的光荣与梦想,也经历过九十年代“全球化”语境下的焦虑与困惑,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东北艺术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各自的艺术理想。然而,无论是八十年代的群体性思潮,还是九十年代以来的艺术家们的不同方向的自我选择,也都是在社会变迁的历史逻辑中生效的,体现的是“大美术”概念的文化效果。因此,对于东北当代艺术的研究和梳理具有现实的学术意义。
整个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波澜壮阔的十年,八十年代中期的新潮美术运动也被共识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逻辑起点。东北艺术家在这一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虽然大家都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情境中,但因为身份、年龄、资历的不同,艺术家们的艺术追求并不一样。当一部分艺术家们以否定和反叛的姿态积极参与到现代艺术思潮中时,另一部分艺术家们则渴望回到艺术本身的轨道中来,艺术的自律性及语言、造型等因素是他们自觉的本分和责任,也是他们所认为的时代观念和“艺术春天”到来的标志。无论在理论还是观念上,都使重返艺术、为形式探索提供了依据,也在客观上使中国油画的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这个过程中,地处东北的鲁迅美术学院作为重要的存在令人瞩目。在东北,大部分艺术家都具有或多或少“鲁美基因”,它对东北艺术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鲁美的前身是建于1938年的延安鲁艺,它是全国最重要的综合艺术院校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八十年代初有一批艺术家首先开始了油画材料的实验和探索,包括几次在鲁美举办的法国伊维尔油画材料班。对材料的重视并不仅仅是艺术家对技术的迷恋,也是油画本体论的研究与实践的一部分,这使得鲁美的油画写实能力和制作水平一直在全国处在重要的地位。
鲁美给人的印象是习惯性地想到“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其实,在鲁美的传统中,还具有丰富的另类基因,它不仅仅具有“红色传承”和“苏联模式”,还有一大批留学日、欧的老艺术家,多方面的元素使鲁美一直具有某种独特的气质。以鲁美为主体的东北艺术家在八十年代的各个阶段都引人关注,他们首先在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得了大面积的收获:尤劲东的连环画《人到中年》获金奖;王盛烈的国画《家乡的孩子》、贾涤非、胡悌麟的油画《杨靖宇将军》、薛雁群的油画《老师》、贺中令的雕塑《白山魂》、许勇、顾连塘、赵奇的连环画《嘎达梅林》获银奖;宋惠民的油画《曹雪芹》、韦尔申的油画《我的冬天》、杨为铭的雕塑《望北京》、许荣初、赵大钧的壁画《乐女游春图》、王兰的连环画《西安事变》获铜奖。第六届全国美展虽然官方色彩浓重,但依然是我们从多种角度去解读八十年代上半期的文化生态的重要文本。它的价值也给我们提供了社会进程中的文本依据,是变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随后在85年的新潮美术运动逻辑线条中的一部分。1985年是八十年代文化 度切入中国现代艺术,所力图表达的情感内涵是庄严、崇高、冷漠、肃穆,这也是他们作品的视觉特征,被视为理性的形而上绘画的代表。
北方艺术群体虽然有着统一的宣言,明确的文化针对性,但在风格、图释和语言选择上又并不一致。王广义、舒群的作品具有某种宗教理性的特征,任戬、刘彦则更热衷于哲学理性的表达,在生命意识中展开对存在的思考。
北方艺术群体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成为85′新潮美术运动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而85′新潮美术运动又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逻辑起点。毫无疑问,任何一种思潮与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孤立产生的,他所体现的是与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关系。如果放到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来看,这场运动与其说是“转折”,其实更是“延伸”。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再到现代主义的勃兴,它对应了历史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也成为艺术史框架中的“组成部件”,它们是在文化生态中生效的,体现的是研究的文本价值和文化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八十年代末的所逐渐形成的商业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具有强烈的八十年代知识分子话语特征的现代主义实验随着“89现代艺术大展”的结束而落幕。在随后举行的第七届全国美展上,东北画家继续强势的表现,韦尔申的《吉祥蒙古》获油画金奖;王岩的《黄昏中寻求平衡的男孩》、刘仁杰的《风》、刘明的《夏•光之二十七》获油画银奖;杨成国的《站在钢琴前的年轻母亲》获油画铜奖;殷晓峰的《通古斯》、霍波洋的《赵一曼》获雕塑铜奖。东北艺术家群接连在全国美展中的大面积获奖被称为“鲁美现象”。这批获奖作品呈现的是浓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种沉静的自我反省的方式也是他们的经验、语言、风格回到艺术本体的努力方向。同时,国家层面的大型的美术展览在艺术家们心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第七届全国美展的大面积获奖及他们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对东北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九十年代初,随着商业化浪潮,艺术生态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瓦解和重建。表面上看,各种艺术潮流此起彼伏,但往往也都是随着艺术资本、文化权利、殖民文化等议题展开的。同时,中国艺术家开始有机会进入国际艺术交流平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逐渐形成。92年的“广州艺术双年展”在推动艺术市场的过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虽然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依然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文化转型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在这次展览中,东北籍艺术家表现醒目,王广义获文献奖,任戬、舒群、宫立龙获学术奖,任戬、宫立龙、韩大维、王岩、黄岩等获优秀奖。这次展览对主办方来说是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判断和操作,对艺术家来说,则是在新时代文化变革过程中的自我选择。
在这一时期,任戬、王广义的艺术实践引人注目。任戬等人92年6月在广州策划了行为艺术《消毒》。他们以“后意识形态”理论概括了艺术家、批评家及作品的社会学意义下的存在方式以及市场、意识形态、权力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在85新潮中理性主义的延伸,而更现实的意义在于,把对现代主义纯粹的“精神性”的存在扩展到“情境性”存在的范围中来,这是他对于时代思考的结果。在之后的《新历史•1993大消费》中,《集邮•牛仔服》和《集邮•大花布面料》等系列作品,把作品作为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生成、转化和消解,把对于时代的思考转化行动的宣言,建立起艺术与生活更紧密的关系,通过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来改变艺术生效的方式。
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则用一种“图像实证”的方式阐释了消费时代中文化的含义。政治波普是九十年代的流行话题,与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和文化权利的被殖民想象相关联。王广义的艺术与所处时代的关系都是直接的,在各种矛盾的相互限定中来呈现其客观性。“大批判”显然不是批判,而是消解,在消解中呈现意义,这一切都体现了一种艺术史的价值。
在中国的当代艺术中,抽象艺术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一方面它天然地与官方的艺术划清了界限。但另一方面又与流行的思潮与艺术运动保持了某种距离,它是一种相对独特的艺术形态,也正因为如此,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批批艺术家投身其中。在东北,持续的以抽象语言进行实验的艺术家中,于振立、王易罡是重要的代表画家。
于振立的艺术始终把形式的探索服务于自身的关注,个体生命的体验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人性诠释,后期作品更加的单纯、自由,也更加剧了个人化与私密性,他的艺术融合了他的生命状态与真实感受。
王易罡的作品是情感在厚重的油彩中重叠、共生,在冲突中得到释放。在近期的“观念抽象”系列中,他通过“潜意识创造过程”来激发精神的自发性,通过一种“偶然”的方式来调动和呈现主体的“综合信息”。
于振立和王易罡是东北当代艺术中的独特现象,也是东北当代艺术生态的重要建设者。
九十年代在社会与文化剧烈震荡的过程中,艺术的整体面貌也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后现代主义消解了八十年代的理论冲动和哲学激情,艺术市场的合法性也在修正着艺术家的选择和判断,虽然一些重要的艺术思潮和现象暗合着艺术史的框架,但多元化的倾向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已经是艺术形态普遍性的存在方式。东北艺术家群体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多元化所导致的多种可能性使他们与社会处在一个全新的共存关系中,因此,无论艺术家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都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合理性,它的评价方式也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另外,后现代主义的开放性、个性化特征也极大地消解了群体性和地域性的概念,而艺术面貌的独特性也是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的。
九十年代以后,一些艺术家走出东北成为常态,像王广义、任戬、舒群、杨茂源、王兴伟、徐若涛等一大批艺术家,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寻求与中国当代艺术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使个体的声音直接融入到更广泛的全球与地域的交流当中。
留守东北的艺术家中,韦尔申、李相群、贾涤非、宫立龙、霍波洋、刘明、王岩、刘仁杰、陈连富等人是代表画家,地域性与群体性早已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寻找和明确只与自己相关的问题意识,在各自的轨道上默默前行。这其中, 韦尔申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人物,早在84年他就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铜奖, 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吉祥蒙古》获金奖,在一系列重要展览中引人瞩目,成为“东北现象”的重要力量之一。九十年代以后,作品依然延续了坚实与庄重的语言风格,持续关注的是都市知识分子精神处境。知识分子在韦尔申这里是一个精神的、理性的、综合的话题,也是他对于“人”的思考的一种方式。
东北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大约指70年左右出生的一代人),是同前一辈艺术家完全不同的一个群体,他们没有前一代人的浓烈的国家主义情怀和沉重的意识形态包袱,但主体意识更强,也更开放;他们消解“意义”,注重个体的经验和感受,却更有公共意识,同世界的联系也更加广泛和自然;他们更敏感,更多元,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他们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信息模式和来源,习惯用自己的方式来回应和面对与各种关系之间的探讨。王兴伟、贾蔼力、徐若涛、刘艳、于艾君、秦琦、李大方、郑冬梅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以强劲的姿态引人注目。其中,王兴伟无疑是一个具有美术史意义的艺术家,他持续的以文化反思为基础,建构出多维、复杂的叙事结构而引起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观念性,他自信地转换各种历史的碎片,把各种不相关的元素并置、移位,组装成庸俗、滑稽、怪诞又诡异的场景。他的绘画不再是如实的再现,而是更接近深远的现实,画面的戏剧性效果与当代的文化语境相关联,呈现出综合的社会现实和当代的文化寓言。
很显然,这一代年轻的艺术家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考量着各自的“问题意识”,无论是在面对“内部”和“外部”的关系中都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独立性,无论他们是不是自觉,都在建构着中国艺术的“当代性”。
2000年以后,中国社会以自身的逻辑在持续的变化中,而社会的变化除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产生影响,也使艺术家处在一个复杂的历史语境中,这些都在隐秘的塑造着艺术家们的主体经验,文化的碎片化、消费主义与娱乐至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使得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日益紧密,也都在促使着当代艺术语境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语言的选择上,影像、装置、多媒体电影作为新语言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所使用,尝试着用新的方式连接和体验艺术家与时代的关联,也在知觉的范畴里拓展了艺术家的表达方式。
在东北地区,早在1997年,就由顾振清在沈阳普乐普画廊策划了“徐若涛影像展”,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影像艺术展览之一;98年黄岩又在长春的吉林工业大学美术学院的展厅策划了“0431电脑录像艺术展”,并举行了研讨会,这也是国内较早进行的影像艺术专题研讨的展览之一;2000年由长春艺术家王建国、黄岩、海波和焦应奇联合策划的“2000中国网络影像艺术展”在吉林艺术学院举行,这次展览规模庞大,影响广泛;同年4月,由董冰峰发起的“自由电影”在沈阳成立,随后举行了一系列的展览与交流活动,包括 “中国新影像”展和 “中国首届独立映像节”等活动;2000年12月,由马尚、金放、陈连富、王兴伟、王兴杰等人发起的独立艺术空间“K空间”开始筹建,由马尚起草了“K空间”章程,随后于2001年1月“开放 K空间成立新闻发布会暨第一回展”举行,展览的三个单元分别由马尚、王兴伟、陈连富主持;02年2月,“K空间”和“自由电影”联合策划的“异术频道”中兴首届独立影像艺术展在沈阳中兴商业大厦举行,董冰峰任艺术总监,任戬、马尚任策展人。这次展览就东北艺术家的创作现状做了总结,同时也是新媒体艺术与商业空间进行合作与实验。值得一提的是,马尚、董冰峰等一批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情怀的艺术家,用一种朴素的热情,影响着一大批年轻人,为东北艺术生态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0年左右,时任东宇美术馆馆长的王易罡策划了一系列的重要展览,使东北同全国各地的艺术交流紧密而且活跃。所有的这些都使得东北艺术环境生动且富于活力。
东北艺术家们曾经以其强烈的地域性特征成为当代艺术结构中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发展,地域性概念已经最大化的消解,在今天,它已不能成为文化阐释的文本依据。在信息化时代,艺术品更是以开放与多元的姿态来体现着“当代”的品质。同时也有理由相信,东北艺术家在新的条件下会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于波

拍品分类:西画雕塑>油画

拍卖会:2019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专场:现当代艺术

预展时间:2019年11月28日-29日 10:00-18:00

预展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唐珍收藏 » 皇家园林 布面丙烯 拍卖记录_拍卖价格
有类似藏品需要鉴定?点击这里开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