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编号:2024
估价:RMB120,000—180,000
成交价:540,500
拍卖时间:2019-12-01 下午19:30
拍卖地点:北京四季酒店五层A厅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
作者:沙孟海 (1900~1992)
简介:释文:翰墨千秋
【说明】上款「安羽同志」即原杭州市委第一书记、政协主席陈安羽。
沙孟海书法艺术研究
书法是一种修为,是一种沈淀,是一种悟道,是常年基本功的锤炼与阅历、智慧、天赋、修养相结合的最高表现形式,汉代蔡邕《九势》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即生,形势出矣」。褚遂良的「如锥画沙」、颜真卿的「屋漏痕」、怀素的「夏云多奇峰」都是古代大家从自然界中感悟出来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将这些感悟融入到字里行间,那就是一种升华,那就是硬功夫与软实力交融形成的「创造」力,如同像练武功一样,马步、套式、出拳、站桩都需要反复日积月累的苦练,才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非十年八年不能成器者,一旦功底扎实,再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融古通今、再加上天赋(悟性),才有可能随机应变、出神入化、承前启后,成就开宗立派的大家。
沙孟海就是这样一位承前启后、卓有成就的大家。从书法角度讲,沙孟海早年精习二王,后受到晚清碑学影响,又转益多师,真、草、隶、篆均有涉及,二十出头的作品彰显深厚的功底,二十八岁东方杂志发表的《近三百年的书学》更是领先于学术界,加上他在文字训诂、金石碑版、考据学、篆刻史学等多方面的学识和修养,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远涉汉魏、近临宋明,对古代书法大家的承袭、演变,追根寻源,尤其是他那不断进取、虚心好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成就了他晚年的融会贯通、人书俱老,以至返璞归真的高超境界。
我们以历史背景、事件和作品的转变,试着用孙过庭书谱里面的一段话来分解沙孟海各个时期的作品,其一:五十岁之前为第一阶段,其二:五十岁到七十一岁,也就是解放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二阶段,其三,以1971年被解除「隔离审查」起,到1979年沙孟海担任第四任西冷印社社长,其四,为1980年直至九十岁为第四阶段,其五:九十以后的返璞归真。
1.初学分布,但求平整
1950年以前是沙孟海「求索时期」、「转益多师」和「萌发时期」,纵观沙孟海五十年代以前的小楷都可称得上‘精严细整’,而又变化多端,沙孟海的小楷涉猎的范围之广,远涉魏碑,近及晋、唐楷书,既有魏碑的刀凿斧刻,又有唐楷的秀丽多姿,有的浑圆、有的清秀,非天资聪慧、功力过人者不能及,既能自然秀丽的大篆,又能均衡规整的小篆见长,北魏石刻对沙孟海早期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厚的,从22到47岁的楷书的墓志铭可以看到魏碑的影子,虽兼习二王,自认为行书不如人,便专攻篆书,在乡里小有名气。三十年代,沙孟海在上海经张让三、冯君木引荐,接触到近代一流的书家康有为、吴昌硕、赵叔孺、章太炎以及文坛宿耆朱疆村、况惠风等,视野顿开,又深受颜真卿行书的气势引领,博览群书,寻找行书的突破口。曾见梁启超、沈曽植以方笔折法入行书,豁然开朗,及师友们的启迪和影响,沙孟海看到沈氏《题黄道周书牍诗》「笔情政尔参钟、索,虞、柳拟焉将不伦」,很受启发。他体会到沈氏书法是参用黄道周笔意,再穷源竟流,追逆它的渊源,王铎、黄道周、倪云璐、苏轼、米芾、索靖、钟繇,并借鉴唐代宋儋、宋代李公麟、元代宋克等学钟、索书体比较有成就的一些名家,还向当时海派名家任堇叔、吴昌硕、康有为等请教。再触类旁通,悟出魏碑之气魄,用笔之变化多端,晋唐小楷之精神,楷书严谨、工整,既有颜体风范,又有魏碑的变化,而且探索着运用到行书的笔法和气势上,为逐渐消化、改变自己的书风打下了扎实的功底。沙孟海早期的行书大概在四十年代开始初露端倪,此时的行书作品或折笔较多,筋多肉少,转、折兼而有之的极少,四十一岁行书燕子阑干十三言联偶然展露涨墨的迹象,而小字行书已经初具雏形。其实沙孟海在青年时代就悟出了:「欲救纤弱之弊,宜在王字中掺加其他书法。」的道理,但是从领悟到得心应手还需要大量的努力和实践。
2.既能险绝,复归平整
1950年至1971年,这一时期分为两段,从解放到1966年为前期,是沙孟海「心追手摹」大胆实践的时期,深厚的楷书、篆书功底,又得北魏碑刻之神韵,崭露头脚的「榜书」确立了沙孟海踏进书法艺术殿堂的一步。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云:「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1955年应张宗祥先生之约给杭州灵隐寺书写的「大雄宝殿」匾额就是当时的代表作品之一,黄淑卿称:「沙孟海之榜书,结体敧侧,内密外疏,用墨厚重,让人产生浑厚雄强的视觉效果,这也是他作书的一大特点。」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沙孟海的行书在早期的基础上,试图用笔方圆兼备,但个别的作品仍显有些不够协调,1962年的小楷有魏晋之风,在行书的用笔上探索着方圆兼顾,构图上试图打破僵局,以多用圆转,茂密紧凑的布局,尝试着整体效果,兼临摹古人章草试图掺以其间,看的出沙孟海在行书上正在尝试着思变,到了1964年作品已经基本定型了。后期从1966年起文化大革命开始,八月被‘造反派’抄家,进入‘隔离审查’阶段,一切工作停止,直到1971年四月解除隔离。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动乱给沙孟海追根索源的思索空间,也是他探索求新的沈淀期,文革后期沙孟海先生大量临摹古代名迹,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集各家之长处融会贯通,勃发自身的创造力。
3.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1971年至1979年,1971年4月被解除隔离审查,重回浙江省博物馆工作,负责整理馆藏碑帖,并为一二级藏品加写题签,1972年恢复书作。这时沙孟海的作品已经成熟了,比如1974年的行草书孙过庭书谱片段,就已经展现了个人风格和大家风范,结体严谨,章法规整;1975年的多思、过言集等展现了沙孟海的豪迈,1977年为日本书法访华团书写的「天涯若比邻」将章草、今草融而为一的成功,为晚期的章草的大胆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章草风格。此时沙孟海仍然继续在探索,以不同的书体形式融入其中,篆书的浑厚也渐渐由内见外。他在探讨如何将已经吸收的养分搅拌、酿造出独具特色的「新产品」,书风渐趋成熟,雄浑郁勃、苍劲老辣的形象展露端倪。
4.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1979年到1989年为一阶段,1979年当选为西冷印社第四任社长,这时沙孟海创作进入了黄金阶段,也是他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极度发挥,这一时期真、草、隶、篆全面开花,大胆的、开创性的创新、发挥,使其作品达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在沙孟海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时常看到焦墨的凝重和蝉翼般的飞白相互映衬,巧妙地运用转折来构建乐章的节奏,用运笔的迟速谱写无声的旋律,通过线条的轨迹来谱写书法作品的交响曲,中国传统思想的内涵、西方文化的张扬、中西文化的交汇所蕴藏的丰富而又错综复杂的心理和意识的多变性,用他的轻、重、缓、急,焦、蝉互映的表现形式,成功地谱写了一曲节奏鲜明、跌宕起伏的交响曲。而更能代表沙体榜书要算是1985、1987年重题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完全体现了沙老书风的独特魅力;沙孟海的榜书此时也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如1985年重写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四个字比起1955年所书「大雄宝殿」更加苍劲,方笔的运用更有感震撼力,更具有金石味道,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云:「方笔写榜书最难,然能写者,庄雅严重,美于观望,非深于北碑者,寡能为之而无弊也。」此时沙孟海的笔法方圆兼备,巧拙相生,初显涨墨的端倪,焦墨与涨墨的运用更增强了作品的震撼力,同年写的「茹古涵今」气度宏大,多用折笔,更体现了沙孟海先生不断追求的精神,以及方圆兼备大气凛然的气魄。沙孟海说:「颜字不是空中掉下来的,是综合五百年以来雄浑刚健一派之大成,所以能独步书坛,历久不衰。」他不但推崇颜字气势,更将魏碑的体魄融于其中,不愧「海内榜书,沙翁第一」的称号。章草更是郁勃飞动,风竹欲飞,都可说发挥到淋漓尽致,飘逸、是一种灵动,郁勃飞动,飘然欲仙的感觉,是作者在作书时心情的写照、那种非融会贯通,惬意畅快所不能及者,完全体现在沙孟海晚期的作品中,尤其以章草为甚,那张扬和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创造性地大胆尝试,使用焦墨、涨墨和飞白,形成了震撼力极强的、旷世无双的书风体系,后人称之为「沙体」,融碑学、帖学、金石于一炉,气象峥嵘,成就了20世纪书坛一面鲜明的旗帜载入史册。草书有些狂放而又挥洒自如,这时期的作品奔放、张扬、恣肆敧侧、时而郁勃飞动、盘石欲坠,时而轻如蝉翼、飘飘欲仙,刚健凝重老蔓枯藤般的主旋律(焦墨、涨墨),在柔和飘逸的交响曲(飞白、飘逸和淋漓尽致)配合下,形成了一首刚柔交错、恣肆敧侧而又不失法度的完美无声的圆舞曲,书法家的笔,就如同芭蕾舞演员的腿,它记录下了一场场芭蕾舞艺术家们完美表演的轨迹,这就是中国书法的魅力,那无声的交响曲,凝聚着艺术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素养、博学、天赋和人品的抒发,以及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创新,以古法为我所用,成就当代书坛的一座里程碑。
5.返朴归真
1990年浙江省博物馆出版《九如集》,中国美术学院授予沙孟海最高荣誉「中国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先后举行祝九十华诞盛会。这个阶段沙孟海的作品不再那么张扬、狂放,更趋于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达到「忘怀楷则」的境界,书风已经炉火纯青,又渐而平稳宁静,在近一个世纪的学问积养、金石之力丰厚的文化沈淀后,淋漓尽致挥洒自如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可能就是孙过庭所说的「人书俱老」吧!
拍品分类:中国书画>书法
拍卖会: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拍卖专场:翰墨千秋——名家法书夜场
预展时间:2019年11月29日至各专场拍卖前一日
预展地点:全国农业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