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珍收藏
收藏鉴定有唐珍

粉青釉盘口胆瓶拍卖记录_拍卖价格

拍品编号:3801

估价:

成交价:115,000

拍卖时间:2019-12-06 19:00

拍卖地点:北京金茂万丽酒店三层宴会厅(东城区王府井大街57号)

拍卖公司:中古陶

 粉青釉盘口胆瓶

简介:龙泉窑

小盘口,筒形长颈,溜肩,圆腹,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水莹净无开片,厚润如凝脂,足底露胎呈火石红色。
此类盘口胆瓶是南宋龙泉窑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瓶式,仅宋元墓葬窖藏中就出土过多例。如1953年岳阳市南津港宋墓,1963年武昌卓刀泉南宋嘉定六年(1213)墓,1986年浙江德清干元砻糠山南宋咸淳四年(1268)吴奥墓,1974年四川简阳东溪园艺场元墓;四川遂宁金鱼村窖藏,四川什邡宋代窖藏,四川青神宋代窖藏等均有这类瓶出土。综合多例观之,此种龙泉窑青瓷瓶,尺寸都不大,高度多在15公分左右,具体式样大同小异,如器式上有圆形腹、胆形腹之别,修饰上有的器身作多棱状,也有装饰弦纹或印花等。如本品之式样则为最主流常见的一种,而本品做工精良,釉水绝佳则堪为同类器中的典范之作。
另,这类瓶子在命名上较为混乱,有称直颈瓶、长颈瓶、盘口瓶、胆式瓶等等,坊间还有呼为「酒精(筋)瓶」者,或为「酒筯瓶」之误。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止筯条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筯瓶查斗,或银或漆木为之,以筯置瓶中。」1996年湖州菁山乡利民村宋墓出土一件「银鎏金团窠式对鸟纹箸瓶(高14.8厘米,湖州市博物馆藏,墓主疑为宋太宗八世孙赵汝湜)」,即与此类瓶中胆形腹者十分相像。龙泉窑盘口胆瓶很可能即是仿自金银器的筯瓶(匙箸瓶),且专用于酒宴等特殊场合。

千年窑火龙泉窑
叶英挺
缘起
  听到龙泉窑, 大家可能就会想到这是浙江龙泉生产的一种瓷器。其实龙泉这个地方不但瓷器非常有名,还有一样东西非常出名,宝剑。龙泉原名「龙渊」,相传因古越国铸剑名师欧冶子,在龙泉秦溪山下,剑池湖畔,铸成「龙渊」剑而得名。唐武德三年(620),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为「龙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名「剑川」。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沿袭至今。龙泉自宋代以来历属处州府,现属丽水地区。古时候都以地方名称命名一个瓷窑系名称,龙泉就这样叫出名了。
  古代龙泉窑的审美灵感和法则,我总结为:「道法自然,诗意龙泉」。这两句话道出了龙泉窑的精韵。他的产品道法自然,像诗一样的美。他来自自然,取之自然,融入自然之法则,充满对天地自然之敬意。
  我们知道在浙江还有一个窑非常有名,叫越窑。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地区,有个地方叫上林湖,也是个山水都非常美丽的地方,他这里生产的瓷器,釉色如湖水一般的静谧而碧波荡漾,有流动之感。龙泉窑来自越窑血脉,而成为独特的自我,更有青山绿水之灵气。梅子一般的青绿可餐,粉嫩的淡色粉青则如月光下的幽雅。这就是我们说的龙泉窑在鼎盛时期烧制出来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的解释。
发展历史
  龙泉窑的发展历史可以称之为是千年窑火。从三国两晋时期一直烧到清代民国为止。三国两晋时期这个时期龙泉窑没有形成自己风格的产品,与周边地区窑口产品雷同,窑业规模不大。三国龙泉窑弦纹三系罐是龙泉窑三国两晋时期生产的一件青瓷——双系罐,是在我们丽水县松阳出土的。所以说龙泉窑在三国两晋时期开创,它生产的产品跟越窑很类似,几乎很难区别出是越窑还是龙泉一带生产的青瓷器。
  南朝龙泉窑双复系盘口壶、西晋龙泉窑唾壶这两件,其中西晋龙泉窑唾壶,这是在浙江在瑞昌县云峰镇出土的,这是当年朱伯谦老师考古发掘的,有明确纪年,很像越窑,但它不是越窑生产的,而是在龙泉窑生产的。到了南朝时候,龙泉窑生产的双系的盘口壶,也很像越窑,但跟越窑中心产区的越窑比较还是有区别的,龙泉窑在初期的时候跟越窑一脉相承,是越窑的一个分支。

隋唐时期
  唐代瓯窑的兴隆对龙泉窑产生一定影响,瓯江边的吕步坑窑址证明了它的存在价值。瓯江是从丽水地区流往温州出海的江。当时在隋唐时期,瓯江两岸有许多青瓷窑场,称之为瓯窑。温州考古也做过相关的考古发掘整理,揭示了当年瓯窑的一个面貌。关于龙泉地区内瓯江边的「吕步坑」,这个窑当年做了考古发掘,从这个考古发掘情况来看,龙泉窑受到瓯窑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前面我们讲龙泉受到越窑的影响,后面到隋唐时代受到瓯窑的影响。这个时段里面,龙泉窑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还是在地上走。我们来看看龙泉窑早期在隋唐时期的作品是怎么样的面貌。
  唐龙泉窑玉璧底碗是隋代的龙泉窑玉璧底碗现藏丽水市博物馆(越窑风格),我们知道隋唐时代,包括北方的邢窑,南方的越窑,大部分的碗,碗底都呈这样的形状——玉璧底,这件典型的隋代时候龙泉窑碗碗底也一样,也是玉璧底,但他的釉色和造型跟北方的邢窑,南方的越窑是区别的,给大家举个例。
  隋代龙泉窑黑釉三系盘口瓶是隋代龙泉窑黑釉三系盘口瓶,也是这个时期标志性藏品,在唐代的时候,像浙江的德清窑就生产黑釉,这个时期龙泉窑也生产过黑釉产品。
  唐龙泉窑盘口壶这件盘口壶,是在1987年浙江丽水地区下面庆元县出土的,确实非常像越窑,跟唐代越窑产品很接近,这件也是龙泉窑生产的薄釉厚胎,窑温不高的青瓷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是跟在越窑、瓯窑后面的一个窑厂。

五代到北宋早期
  淡青釉的出现,龙泉窑有了新的生命诞生,有自己的风格特征形成。这是龙泉窑青瓷的第一步。淡青釉的重要特征是:胎骨坚薄匀称,胎色白,薄质坚,造型规整端巧,制作精细讲究,器表刻花线条纤细,罩以淡青色的薄釉,器底大多满釉,采用泥点加垫圈支烧。器类品种多样,壶、瓶、罐、盘、碗等均有发现。
  龙泉窑的钵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现藏于丽水市博物馆,这个时期的釉是五代早期的,还是有越窑的影子。下面一件就是五代至北宋早期的梅瓶,这就非常有代表性,这个釉就是我们讲的淡青釉时期,龙泉窑有自身的一点点新的特征,他有自身的特征出来了,这个梅瓶就是一个代表作。这个梅瓶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釉色、造型都非常之美。五代时期五代的晚期,正确的说北宋早期,这个时期龙泉窑已经出现了这么高的技艺,这只梅瓶尺寸不小,39.5公分,曾经在佳士得1996年春拍拍到480多万。佳士得拍这件梅瓶的时候,我查了一下,他标「越窑」,五代北宋早期的龙泉窑产品很多国际拍卖行都标记为越窑, 他们不知道龙泉窑在这个时期已经做出这么精美的器物。
  五代时期,龙泉窑有秘色之称,这个时期跟越窑一样,越窑这个时期也有秘色之称。宋代庄绰《鸡肋编》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着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这段话就告诉我们龙泉窑这段时期也出秘色青瓷,这是宋代人记载的,谓之秘色,我想他指的「秘色」也指在五代或北宋早期这个时候,和越窑的秘色瓷相对应的。「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就是说当年的吴越国要上贡,不仅在越窑,同时在龙泉也烧造秘色瓷,这段文献也就证明了龙泉在五代北宋早期也称之秘色是有历史依据的,经过实物考证也证明了这一点的。
  有收藏者曾获得一淡青釉四系罐标本,外壁釉下有铭文:「天福元年重修窑炉试烧官物大吉」。天福元年即公元936年,天福系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金村和上垟窑址中都出现过「天福」纪年的残片和窑具。这说明很可能早在五代中期,吴越国钱氏就已把龙泉窑作为「官物」的烧造点,龙泉青瓷是越窑青瓷之外的另一种「秘色瓷」。这件梅瓶作为代表代表性作品可以做一个左证。这件瓜纽盖大梅瓶,丰满厚实,飘逸如仙人肃穆。03年香港苏士比拍了一只,肆佰多万。
  这个梅瓶当年还上过我的手,我话外讲个故事。80年代末时候,在浙江出土了一对梅瓶,就是我们刚图片上看的这只梅瓶,实际上当时是一对。当年没有很多的收藏家,也没有很多的古玩商,大多数都是广东人饶平人,来到浙江、福建、江西收购一些出土文物。那么这对梅瓶出土的时候,这两个盖子不是盖在瓶子上,是放在墓葬的另一处,他们也不知道这个瓶子还有盖,这些农民就拿着两个梅瓶卖给了饶平人。饶平人过了两个月送回来要求退货,说这个东西是假的,说龙泉窑怎么这么大,不对的要退货。在退货的过程中,我就买了下来,而且要求同时买下盖子,就出现了这样的带盖的梅瓶。过了几年以后我跟这个饶平人谈起这个梅瓶的时候,那饶平人说,没有盖子给我,如果盖子给我,我就不会看错,不会去退货了。其实是他们那个时候对龙泉的认识不够,并不是说有盖子没盖子的问题。其实就是当年对这个五代的龙泉窑太好了,对之认识不够,把它当成新的退了。这个梅瓶我们留了一只作为馆藏。
  五代时期我还想再举一件非常有名的龙泉窑的作品——龙泉窑刻划花卷草云纹十棱执壶,这件东西也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五代时期的龙泉窑,认识它的人比较少,所以我们这些收藏家,研究者或是生意者以后都要注意这一类器物,它其实是非常好的,非常经典的。这把壶的造型非常优美,壶身上十条棱突出,盖子像皇冠,一圈镂空,非常精美,也很不容易。

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龙泉窑北望耀州,南承越州,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龙泉窑在这个时期也出现黑釉的盏。形制和建阳窑址的盏造型一样,但是釉色和胎色不一样。北宋晚期是一个神秘时期。龙泉烧出了比汝比定更精美绝伦的黑胎厚釉的神品。
  据宋顾文荐《负暄杂录》窑器条:「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这段文献把整个官窑情况介绍的很清楚。这里「京师」不是指开封,而是指朝廷。这三件实物,第一件为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亚历山大碗」,张公巷窑生产,被定为汝窑器;第二件为湖州皇坟山出土黑胎六瓣莲花碗,被定为南宋官窑器;第三件两岸故宫博物院以及日本都有同类造型的碗,大都误定为「南宋官窑」器。通过对比大量实物标本得出,这些瓷器真实产地是大窑杉连窑,有出处有递承。这个时期,龙泉烧制出了这么精美的薄胎厚釉的藏品。

南宋时期
  南宋龙泉青瓷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官民窑各自独立之故,南宋早期并没继承北宋末之产品风格,而是随民俗风情而制,如出筋碗,粗底而不上釉,厚胎薄釉,透明度高,亮泽,玻化感强,南海一号出水的龙泉窑青瓷中有大量这类出筋碗。至中期变成矮足,厚釉,墩实拙朴风格,不似北宋末高格飘逸,细、薄。
  我们以这件纸槌瓶为例,日本收藏了一只很有名,底部:「御津园」,曾香港拍卖,价格很高,拍卖行定为南宋官窑,我认为定位错误,这类纸槌瓶在龙泉窑的遗址曾经发现很多,胎、釉确为龙泉生产,并不是杭州南宋官窑生产,略懂这两个窑的人就能鉴别出来,杭州南宋官窑的产品胎质酥松,釉色粉青发蓝,龙泉窑的产品胎质坚硬,釉色翠青,或粉青,青的下面不像杭州官窑发蓝,而是偏一点点黄色,所以我觉得苏富比2008年春拍时定为南宋官窑是对龙泉窑的一种抬举,说明龙泉窑的产品超过了南宋官窑的产品,比南宋官窑的产品还要美。
  到了南宋中晚期,龙泉窑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出现,这一时期很注重釉面的效果,造型上不如北宋晚期的汝窑、定窑,注重了釉面釉色的肥美,特别是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肥嫩而青翠,粉青釉淡雅而幽静,这一时期的特征就是注重了釉面的效果,晶莹无暇,把瓷器做成如玉器一般如冰似玉的效果。
  第一件南宋龙泉窑凤耳瓶,现藏于松阳县博物馆,这件凤耳瓶有个故事,80年代末时,有小部分广东古董商到了浙江山区,带着村民去山上盗墓,这件瓶子就是当年盗墓出土的,当时还不是偷偷摸摸晚上去挖,而是白天雇了几十个人到山上盗墓,被村民举报,派出所前来围堵,广东人带着凤耳瓶在中巴车上被截获,所以今天才能在松阳的博物馆见到这件凤耳瓶。这件凤耳瓶非常典型,是第一件发行了邮票的凤耳瓶。这种瓶式很迷惑,一直都以为是龙泉窑的产品。第二件是日本日本常盘山文库收藏的,瓶身腹部有开裂。
  当时龙泉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带耳朵的瓶式?除了上面看到的凤耳,还有一些是龙耳、鱼耳,在同样南宋中晚期,其他窑口是没有这种瓶式的,为什么龙泉窑单独会烧造这样的造型?我曾经一度很迷惑,后来看了一些数据,特别是看了深圳考古所所长的一篇论文,在台北故宫院刊发表的一篇论文讲「花器」,中国历史上中国的插花的演变,各个时期的花器的用途,我对凤耳瓶有了新的认识,在宋代的文人,点茶、插花、挂画都是世间闲事,非常流行,插花是这一时期特别是文人插花,自己欣赏,非常流行,所以龙泉窑就生产很多这样样式的花瓶,用来插花。通过看到这篇论文,插花分两种,一种是供养插花,一种是自赏插花。带耳朵的这类瓶式,大量出土都是成双成对。由于当地的习俗,人死后的供养,所以成对,左边一支,右边一支插上相同的花,进行供养。这类带耳朵的龙泉窑器物,当时大都用于供养插花。比如寺庙中、佛前,都是供养插花。前面见到的那件龙泉窑纸槌瓶,没有耳朵,市场上也非常多,这种瓶不是供养插花用,是属于自赏插花用花器,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喜欢用。比如四川遂宁出土的大量瓶式都是南宋晚期的产品,其中也有凤耳瓶、纸槌瓶、盘口瓶等。总之此时期有两种花器,插花也分成两类。
  宋时期,人们也常把龙泉窑和哥窑并提,提起哥窑,大家可能心里没底。哥窑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最近浙江考古所认为龙泉窑中黑胎的这部分产品,特别是小煤窑发掘的黑胎带开片,开片里发白似哈密瓜皮,薄胎厚釉的产品,认为是宋代哥窑,这一说法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对哥窑问题的认识,一直以来学术界都争议不断。龙泉窑民间确实有传说哥窑、弟窑,作为考古科学研究,不能以民间传说作为依据说明哥窑在龙泉的说法,我个人认为南宋,龙泉是没有哥窑的,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个提法。宋代的时候,审美的标准不会让瓷器开成密密麻麻的片,把瓷器片纹里面做成一些红色、黑色的脏东西进去,作为一种至高的审美,我个人认为这都是明代以后的事。为了研究哥窑,我也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包括宋代笔记、小说,就找不到哥窑的字眼。那么宋代有没有哥窑呢?我个人认为不符合宋代的审美情趣。宋代人要求瓷器晶莹无暇者为上,瓷器要晶莹剔透,无暇。何为无暇,例如玉器中有个有路,那就是瑕疵,就不是上品。瓷器的追求也是一样,宋代人当时的审美,也就是想把瓷器烧成玉器那样美的东西,开片是这个时期的一个缺陷,是一种次品。后面特别到了明代,《格古要论》中提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不是宋代人说的,是明代人说的。从杭州城生活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龙泉窑瓷片中也发现,好的瓷片都是不开片的,都是没有片纹的,粉青、梅子青均如是,有些瓷器可能当时没有开片,因为使用过程中,或历史久远,在底层中热胀冷缩的变化,所以开片了,这不足为例。南宋时期精美高级的产品都是不开片的,有些是后期开片的,并不做能作为标准,后面在使用过程中,或者几百年因为环境、火烧的原因造成开片是另作定论,这一时期要理解南宋时期的瓷器审美的标准是「晶莹无暇者为上」。
  就像宋代建阳黑釉茶盏的审美标准一样,建盏要求「青黑、条达」为上,简单几个字概括了时代的审美,玩建盏的人,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建盏的审美标准,宋代人已经总结了,「青黑、条达」为上,盏要烧得像漆一样,兔毫、金毫、银毫必须是从上到下,条条丝丝相扣。青瓷是「晶莹无暇者为上」,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宋代对瓷器黑釉、青瓷的审美标准所在,从这一审美标准去理解,宋代有没有哥窑,大家就明白了。

元代时期
  宋代以后,到了元朝,龙泉窑青瓷的生产规模庞大,盛销海内外,这一时期称之为海上陶瓷之路。
  第一条线路从泉州一带港口出发。从龙泉到泉州有三条水系流域,经过龙泉范围流向大海,一条是闽江,源头在龙泉。龙泉在元代时期,产量非常庞大,窑厂的规模与范围在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像龙泉的东区,一直延伸到温州,瓯江两岸的发展,在宋代是没有这么大规模的。曾经有人说元代的瓯江两岸入夜后灯火通明,江上往来船只穿梭不停。元朝龙泉从中心产区向闽北地区发展,也是沿着闽江两岸窑厂遍布,这些产品从闽江运到了福建的泉州,从泉州港销往印度洋延安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东非等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特别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皇宫博物馆,伊朗德黑兰国立考古博物馆等中东国家收藏了大量精美的元、明时期的龙泉窑青瓷,土耳其一个博物馆就收藏元明时期精品龙泉窑青瓷就有一万多件,土耳其托布卡普皇宫博物馆的门口,就立了一个牌子,很骄傲地宣称其是世界上收藏龙泉窑最多的博物馆,引以为豪。这就是当时元明时期龙泉窑的影响、规模很大。
  第二条线路从宁波港出口,宁波古时候称庆元。还有从温州港一带出口,销往日本。日本人把这个时期的龙泉青瓷称为天龙寺青瓷,在日本拍卖场可以看到,很多外包装盒写天龙寺青瓷,其实就是元代的龙泉窑青瓷。日本人在元代时期对龙泉窑极为崇尚。1342年,日本亲政的足利尊氏借口梦见已故的后醍醐天皇,为慰藉亡灵筹建京都天龙寺,并遣船通商于元,以贸易所得作建造天龙寺的资金,其船世称天龙寺船,当时载回一批精美的龙泉窑青瓷,被认为是最高级别的「唐物」。由于买卖得利百倍,利润巨大,天龙寺船至明代仍通商不辍,元末至明初输入日本的精美龙泉青瓷也被称为「天龙寺手」,天龙寺青瓷。
  元代龙泉窑的玉壶春瓶,这件瓶子是丽水青田县窖藏出土,窖藏出土了大量龙泉窑的精美瓷器,包括像大英博物馆那样的执壶都有,但是当时出土时,人们没经验,老百姓认为瓶子里面有金银财宝,结果把很多瓷器都打破了,留下的完整器很少,这件玉壶春瓶非常精美,典型元代的造型,完整保存下来很不容易。
  此时龙泉窑产量很高,质量比宋代比起来下降了很多,从审美的角度,与宋代有截然不同之处,由于宋、元审美不同,所以龙泉窑产品在元代也有了改变,原先的粉青釉、梅子青釉在这一时期几乎见不到了,此时不追求釉面的如冰似玉,不追求晶莹无暇,而一味追求产量,就地取材,窑厂也多了,质量也下降,没有注重胎的装饰,釉的质量的提高,以产量增加、外销为主要目的,所以此时的产品较粗,与宋代无法比拟。
  龙泉窑在元代的烧制技术也有创新,比如龙泉窑的点彩,在青釉上点上氧化铜和氧化铁,产生红斑、褐斑,如这两件玉壶春瓶,一件是鲜红色彩斑,彷佛玫瑰花一般,其中的层次感强烈,看到实物会爱不释手,这是我们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玉壶春瓶,曾经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出版物上做了封面,这种点彩就是当时的铜红彩,与当时元代景德镇的釉里红一致,也是用氧化铜作为染色剂,在青釉上人为点上斑点,作为一种釉面装饰。下面这件日本人归之为「飞彩」(天上飞来的彩霞之意)的一种——飞青,在青瓷玉壶春瓶上有这种褐色的彩,在日本的各大博物馆中,这件玉壶春瓶的出镜率非常之高,大型的瓷器或古董展览都会用这件器物做广告,所以在日本大街小巷常见这件玉壶春瓶的照片,说明日本人对元代龙泉窑的这件玉壶春的点彩非常崇拜,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青瓷的烧制中,同时出现不同的颜色,这是很难掌握的事情,烧不好,彩就飞掉了,烧不出来。所以,这两件龙泉窑的玉壶春瓶,一件褐彩,一件红彩,是非常难得的巨作,非常少见。红彩比褐彩更要少得多,因为铜更难掌握,铜在烧成过程中非常活跃,对窑内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要求很高,稍有偏离,就得不到真正的红色或红色根本不出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博物馆真正达到鲜红彩的器物不超过5件,大部分点彩都是褐彩为主。

明代时期
  很多人认为龙泉窑到了明朝就削弱了,不及前朝,东西很差,没有必要去研究、收藏,其实这是错误认识,明清龙泉官窑是我们博物馆在我的主持下,发现了明初龙泉窑生产官窑这个事实,2006年我们出了一个论文集《明初龙泉官窑》,从大量实物作为左证,翻阅借鉴了大量史料、窑址的发现,通过以上三个方面证明了明代龙泉窑从洪武二十六年到成化元年这100年当中,烧制了大量的官窑器,与景德镇官窑同时存在。明代初年,朱元璋称帝后,分别设立了龙泉官窑和景德镇官窑,这两个官窑同时存在,同时生产,只是生产的内容不一样,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龙泉生产青瓷器,在《明宪宗实录》和《大明会典》中有明确记载,龙泉窑和景德镇烧制瓷器各有什么用途,特别是对龙泉窑,洪武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期间,朝廷为了祭祀在龙泉烧制了大量的大盘、大碗、大执壶、大玉壶春、大梅瓶这五个类型,祭祀用,在《大明会典》中可以找到当年祭祀的简明的图画,画得很清楚,盘子几个,梅瓶几个,执壶几把,各类器物用途、装什么东西,《大明会典》《明实录》都记载得非常清楚,也证明了龙泉在明初,就是洪武二十六年以后一直在烧造官窑器,所以龙泉官窑的成立就在于明初。以前我们认为龙泉窑是个民窑性质,通过论文的论证后,比较明确明初一百年中,龙泉窑烧制了官窑。
  明龙泉窑刻花菱口折沿杯托、明洪武青花花菱口折沿杯托,一件是龙泉窑,一件是景德镇,同为洪武时期的两个茶台,或酒台之类的两个碟,中间凸起,这样的造型、纹饰一模一样,一份图纸发到景德镇,一份图纸发到龙泉,也就是浙江处州府,江西饶州府,两个府都为朝廷烧制官用瓷器,这也称得上是当年的御窑厂,直接由皇宫管理,在处州府志中都能找到相关记载,此时期官窑的生产,龙泉的县官、处州府的官员都不能看,「不得见也」,说明窑厂是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员来管理、组织生产的,与龙泉地方政府没有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官窑。
  从龙泉窑和景德镇的对比图中,可以更加一目了然地了解龙泉官窑的情况,龙泉有的,景德镇就有,龙泉的纹饰与景德镇的纹饰一模一样,证明了两座官窑是同时存在的,龙泉烧制的青瓷菱花口盘,景德镇烧制的青花菱花口盘,龙泉烧制的圆口带纹饰盘,景德镇同样也烧制这种盘子。这些图案相同、造型相同、尺寸相同,都印证了当年明实录的记载是可靠的,证明了浙江处州府和江西饶州府烧制官窑的事实。
  在洪武二十八年有这样一个记载「青者祭天」, 这个记载很有意思,官窑有青瓷、黄釉、釉里红、青花、白瓷,各种颜色不同,在祭祀中发挥不同功用,「青者祭天」放在第一位,天为大,所以《大明会典》中提到龙泉窑生产的官窑产品,朝廷是用来祭天的,当时很重视。所以当时有七、八十公分的盘子,这不是一般民窑所能烧造的。
这些藏品大部分藏在北京故宫,有128件,以前都当成是元代龙泉窑,少数省级博物馆比如浙江、河北、广西的博物馆也有少数收藏。其它国内基本未发现出土。
一直到明代中期,龙泉窑都不乏精品,但龙泉青瓷的技术优势并未在明中期以后继续维持,核心产区大窑停烧,造成技术断层。明代中后期是龙泉窑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清朝时期
  清代早期,偏远地区小窑还有零星窑火。比如有孙坑窑,宝溪窑。质量差,产量少。《浙江省龙泉县地名志》(1984年版)「孙坑」条:「清乾隆至民国范姓曾在此烧制青瓷销售全国各地。」
  对于孙坑窑产品的评价,一般认为胎骨厚重,釉色淡薄,常呈青黄色,器型笨拙缺乏美感。就总体质量而言,确实不能与同时期景德镇瓷器相比。同时现在也发现有一些当时外销日本的产品。

民国时期
  民国龙泉瓷业以生产白釉蓝花碗为主流,此时期的制瓷行业以家庭作坊形式为主,以龙泉县境内的西乡地区也即八都、宝溪、木岱口一带山区为盛。
  龙泉仿古方面影响最大的要数陈佐汉。陈佐汉,龙泉八都区宝溪乡溪头村人,有行伍经历(军人),退役后回乡当过校长,乡长,瓷业合作社社长,龙泉县参议员,浙江省第九区抗敌自卫总队第二大队长等职。曾和当时县长徐渊若,署名出版《哥窑与弟窑》专著。
  龙泉窑到了民国以后基本停烧,恢复龙泉窑生产是建国后60年代,当时发布者是周总理,恢复了龙泉窑的生产工艺,为今天发展龙泉窑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龙泉窑发展的历史介绍。龙泉窑博大精深,真正要研究、认识它还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探讨。

(本文根据2015年9月18日骨董时光微讲堂09期讲座实录整理,稍作修正改动)

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三次辉煌期
叶英挺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由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一仟陆佰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驰名中外,影响十分深远。
  那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泉窑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呢?朱伯谦先生在《龙泉窑青瓷》一书中曾将龙泉窑的发展归纳为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四个阶段:西晋和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处于就地销售断断续续的生产阶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瓷窑发展快,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宋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窑迅速发展,青瓷质量大大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广大市场;明清是衰弱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处境艰难,瓷窑不断的倒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如果说这四个阶段勾勒出了龙泉窑发展历史的整个脉络,那么,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三次辉煌期则是连贯发展脉络的重点和亮点。

五代到北宋早期—第一辉煌期
  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居于瓯江上游,不仅具备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便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取瓯窑、婺州窑等周边窑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这一状况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却出现了突然的变化,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龙泉窑青瓷的「迷惑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划花修饰,与粗糙的早期龙泉窑青瓷相比似乎缺少过渡,与后来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启关系,这在整个龙泉青瓷史上未免显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个「迷惑」。
  据笔者实地考查证实,当时这类淡青釉的烧制地点主要是在龙泉金村一带。明代陆容《菽园杂记》曾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刘田也叫「琉田」,即今大窑,是龙泉窑的传统制瓷中心。但笔者认为是先有金村后有大窑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大窑到目前为止还尚未发现有烧制淡青釉瓷器的迹象,而淡青釉瓷片在金村则随处可见。从这一点来看,金村制瓷在当时是很辉煌的,金村地狭靠河,因此初期时运输十分方便。后来制瓷业规模扩大,金村狭窄的地势便不适应当时的发展。而地势开阔的刘田离金村仅五华里,于是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制瓷业的新中心。
  龙泉窑的突然兴起很可能和龙泉窑为宫廷烧造「贡品」有关。当时江南一带属于吴越国的钱氏王朝统治,钱氏王朝一直奉行与中原修好的策略,于是瓷器成了重要的「贡品」。有关专家在考古搜集时曾找到这样一件淡青釉罐,其外壁釉下写着「天福元年,重修窑炉,试烧官物,大吉」。天福元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天福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吴越国是宗后晋的,据此推测,当时所烧的「官物」除了吴越国宫廷自用以外,很可能还向石敬瑭进贡。
  当然,担任贡器烧造任务的主要是越窑,其贡器也称「秘色瓷」。秘色瓷起于晚唐,因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使用,故曰「秘色」。龙泉窑也烧过「秘色瓷」,宋人庄绰《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着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庄绰一生大约经历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曾在南北各地的郡县做官,足迹遍及京西、淮南、两浙、福建、江西、荆湖和广南,交游甚广,见闻颇丰,其记载应比较可信。从这一点来看,「秘色瓷」的第二阶段是后来居上的龙泉窑青瓷产品。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进贡的瓷器数量很大,《宋史》卷四百八十,列传世家二(吴越钱氏)「太平兴国三年三月来朝,俶进……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百五事」。又《宋会要》:「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二日朝,俶进……瓷器五万事,金扣瓷器百五事」。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当时贡奉北宋太宗的秘色瓷器达十万多件,如此巨大数量的贡瓷应该不是在自愿条件下进行的,而这样庞大的生产量也是越州窑所无力承担的。另一方面,越窑因为各方面原因而逐渐衰落,导致南方的制瓷中心向龙泉窑转移。在这样的情况下,越窑先进的制瓷技术传入龙泉,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迅速提高。龙泉窑以担负「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从北宋开始,龙泉窑逐渐取代越窑,一跃而为江南第一名窑。

北宋后期到南宋—第二辉煌期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入到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到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下了光辉的篇章。
  另一方面,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商业、贸易的发展。北宋时,官方就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南宋政府更把海外贸易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对外贸易量的增加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据史料描述,当时「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 瓷器内销运往临安,外销经瓯江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
  从十三世纪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厚釉青瓷的产品数量比较少,迄今只在龙泉大窑、溪口两地近十处窑址中发现这类瓷器,而且都是与白胎青瓷同窑同烧的,其中溪口瓦窑垟窑以生产黑胎厚釉青瓷为主,其它瓷窑以烧白胎厚釉青瓷为主,兼烧一部分黑胎青瓷。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这些在龙泉窑青瓷的内部发展脉络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发展轨迹,尤其裹足满釉支烧的工艺对于龙泉窑来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工艺风格上的骤变显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术冲击的结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预。现在高科技测试也表明,龙泉窑的黑胎,开纹片青瓷、造型、纹片,以及化学组成和郊坛下官窑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此外,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艺也是承接南宋官窑的,但有创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异。与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层光滑细腻不开片,胎色洁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胜似翡翠。并且这两大系列瓷器还出现了一批仿南宋官窑器的器形,官窑器是不允许民间随意仿造的,仿官窑的出现不能简单地诠释为「仿制」。另外考古发掘也证明,南宋龙泉窑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和绍兴市攒宫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现在的大窑龙泉窑遗址还保留着南宋古道,遍布南宋窑址,在当地村民中还流传着种种关于南宋时的故事。从这一切都似乎在述说着当时的龙泉窑与宫廷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宋皇朝拥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为什么还要派遣技术人员和官僚在龙泉等地监制「供器」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杭州本地的瓷土资源并不太理想,而古代制瓷业对地理环境和资源的依赖性是很强的。从现在来看,南宋官窑器的胎质比较酥松,易破碎,还有开片,所谓「无片不成官」,开片是南宋官窑瓷器的一大特点。但无论是冰裂纹也好,梅花片也好,美则美矣,却不实用,试想,将满是开片的瓷器当作日常生活用瓷不免存在卫生问题。相比之下,龙泉窑青瓷的胎质比较缜密坚硬,尤其是白胎厚釉青瓷,釉面光洁不开片,既美观又实用。

元到明早期—第三辉煌期
  虽然龙泉窑熊熊的窑火曾一度遭受蒙古铁骑的践踏而熄灭,但入元后,龙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风格多元化,远销世界各地。
  1979年为配合浙江省紧水滩水库工程的兴建,浙江省文管会等单位,在龙泉县境内进行了普查,并在龙泉县东部安仁口地区发掘了元代窑址,为龙泉窑在这一时期生产情况和产品面貌的提供了大量实物数据。这些数据表明,当时,元代仍是龙泉窑的兴盛时期。元代产品除部分上继宋代传统以外,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新创造,比如当时流行的露胎工艺。元代由于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瓷器大量出口,需求量激增。在这样的条件下,元代龙泉窑迅速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这样,大批的龙泉窑瓷器便可顺流而下,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温州和泉州,将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像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都有龙泉窑的瓷器。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七七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沈船,打捞出一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元代龙泉窑青瓷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一批大件器物的出现。这些大器胎质较厚,器形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元代龙泉窑的窑型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但在长度上略有短缩,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
  元代龙泉窑的繁荣为明初龙泉官窑的设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详见《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一书)。明龙泉官窑器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将厚实雄浑的审美理念发挥到及至,之前往往将明初龙泉窑青瓷与元代龙泉青瓷混为一谈,或笼而统之断为「元末明初」,这也在一个层面上说明了两者的相承关系。从目前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一批明初龙泉官窑青瓷碎片及结合传世完整器来看,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颠峰,无疑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平。以刻花为例,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一体的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刻花是龙泉窑青瓷的传统装饰手法之一,北宋时期的刻划花装饰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南宋,由于石灰碱釉的运用和多次上釉技术的掌握,龙泉窑青瓷往往素面朝天,转向以釉色取胜。其实釉色的玉质感固然是世之所好者,但釉层一加厚,原先的刻划花很容易被厚釉所覆盖。所以到了元代,又流行露胎、贴塑、模印等装饰手法,这样玉质感的釉色和花纹图案的装饰效果就可以兼得了。明龙泉官窑器却将刻花与厚釉结合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刻花装饰工艺取得了新的突破。
  此外,明代早期的民窑器也有不少精品,明初龙泉窑的规模和数量也不容小觑,以往被忽视,还有待重新认识和评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龙泉窑历史上的三次辉煌都是与宫廷密切相关的,无论是生产「贡器」,还是设立官窑,都是促成龙泉窑快速发展的最有力动因。因为在封建社会,宫廷的指令往往就是最高的社会动力,它对于一个瓷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原发表于《收藏界》2006年08期)

拍品分类:陶瓷>现当代及其它瓷器

拍卖会:2019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专场:梅子初青——龙泉青瓷精粹

预展时间:2019年12月3日-4日 上午9:30-晚上9:00

预展地点:北京金茂万丽酒店三层宴会厅(东城区王府井大街57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唐珍收藏 » 粉青釉盘口胆瓶拍卖记录_拍卖价格
有类似藏品需要鉴定?点击这里开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