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编号:0470
估价:RMB750,000—850,000
成交价:1,092,500
拍卖时间:2020-01-03 下午16:00
拍卖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三层
拍卖公司:中鸿信
作者:徐悲鸿 (1895~1953)
简介:上款人简介:郑伯奇(1895-1979),原名郑隆谨,字伯奇。陕西西安人。1910年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1917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1921年与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在日组成“创造社”。192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7年至上海开始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文学运动的开创者之一。抗战爆发后,到西安组织编辑《救亡周刊》。来年到重庆,任职于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1945年在西安主编剧刊《每周文艺》,成立“新风文艺社”。
作者简介:徐悲鸿,江苏宜兴人。二十岁赴沪谋生时,结识高奇峰,书法得康有为亲授,曾入震旦大学学习绘画,并考察德、比、意国美术。1944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平艺专校长,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毕生从事美术教育,奠定了以写实为基础的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著述颇多,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
徐悲鸿擅长画马,那些刚劲矫健,彪悍狂野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力量和生命。
早在1917年,徐悲鸿在康有为的支持下,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中日绘画珍品,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只会心于造物,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因此他毅然离开日本去巴黎,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试图寻求新的绘画养料。期间,他常去马场速写,并精研马的解剖知识,积稿盈千,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回国后,结合中国画水墨的精髓,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马的头,颈,胸,腿等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哀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绘画中的写意,融合中西绘画之长于一炉,笔墨酣畅,形神兼备。
此幅《立马图》作于1945年,正值悲鸿盛年之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刚取得胜利,展现了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他为郑伯奇先生刻画了一匹瘦劲,不戴缰鞍的骏马:前两足踏地,略作前后交叉状,侧回的头颅似在谛听分吹草动之声,虽似静态,而拂动的鬃尾则已具飞动之意,好似随时会奔腾而去,马的头部以尖耳,宽鼻,白额呈现,在关键部位的骨关节,鼻孔处加以勾描。此马气势磅礴雄健,造型准确生动,笔墨酣畅娴熟,奔放而不乖张,精微而不琐屑,确乎神形兼备之佳作。
上款人郑伯奇(1895-1979),原名郑隆谨,字伯奇。陕西西安人。1910年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1917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1921年与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在日组成“创造社”。192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7年至上海开始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文学运动的开创者之一。抗战爆发后,到西安组织编辑《救亡周刊》。来年到重庆,任职于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1945年在西安主编剧刊《每周文艺》,成立“新风文艺社”。此幅《立马图》就是在此时画赠给郑伯奇先生的。
徐悲鸿与郑伯奇是同年同岁,1917年又同时去日本留学,虽然一个是搞政治,后转入文艺,一个是投入美术创作和教学,但两人同具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同具有抗日救亡的民族气概,因此此幅作品不但是一件很有价值的艺术品,而且又是一件记载了他们俩人之间的私谊的写照。
拍品分类:中国书画>绘画
拍卖会:2019秋季拍卖会
拍卖专场: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
预展时间:2020年1月1日-2日
预展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