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编号:*1037
估价:RMB600,000—800,000
成交价:690,000
拍卖时间:2019-08-10 下午13:30
拍卖地点: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L2 B厅
拍卖公司:华艺国际
简介:西藏 扎什伦布寺
铜鎏金
此为扎什伦布寺地区造像。扎什伦布寺是后藏地区的藏传佛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住息地,具有极高的宗教地位。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是该地区最大的寺庙。该寺由宗喀巴大师之弟子,后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珠巴(1391-1474)在后藏贵族索南桑波等人的资助下兴建(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历时十二年建成大经堂等建筑。后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1570-1662年)加以扩建。扎什伦布寺在四世班禅住持时期最为辉煌,宗教地位和影响也得到极大提升,成为格鲁派在后藏最大的寺庙,其地位与前藏格鲁三大寺相当。寺有四扎仓(经院),教学显密并重。随着该寺的建设,寺院的高僧和众多来自周边地区及尼泊尔的工匠和艺术家都参与了寺院的建筑、雕塑、绘画等事务,逐渐形成了扎什伦布寺地区的造像风格,其主要特征是:面部神态各有特色,不拘一格;造型线条流畅,肢体比例匀称和谐;装饰精美细致,给人写实、典雅、灵动之感。扎什伦布寺的写实风气逐渐成为清代西藏佛教艺术的一大发展趋势,其对于西藏造像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弥勒是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梵文音译为“MAITREYA”,意思是“慈悲者”或“慈氏”,因其过去世曾得到佛的开示,发心修道成“慈心三昧”而得名,为佛教中的正觉菩萨。佛经称弥勒原为古印度南天竺婆罗门贵族,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侍立于佛旁听法,释迦牟尼佛预言弥勒将来会继承自己的佛位成为未来佛,弥勒修炼成道,先于释迦离开人世间,上升到兜率天,享受种种妙乐而作“补处菩萨”。
本像束发高盘,佩戴宝冠耳珰,形象高贵;头部微向左倾,神态安详自在。其发辫散落肩上,以多重连珠式项链及璎珞装饰,精美细致。菩萨左舒坐,身体呈优美的三折姿,线条柔和而饱满。左手自然搭于左膝上,右手于胸前结说法印,自在庄严。菩萨肩旁各绽放一茎莲花,其上左有宝瓶,右有法轮。肩花上的宝瓶与菩萨头顶的宝塔均为弥勒的身份标识。造像底座呈覆钵形,以富有动感的曲线均匀分布其上作为装饰,曲线间饰以交错云纹,彷如祥云,吉祥优雅,富有艺术美感。座上有覆式莲花,花瓣整齐排列,立体而光滑。佛像封底中央刻有十字金刚杵图案。
本像形态自在,线条优美,两边高耸的莲花衬托出菩萨优雅的身形,鎏金纯厚亮丽,打磨光洁,整体给人雍容典雅之感。
藏汉风格的完美融合
——永乐铜鎏金文殊菩萨像赏析
藏传佛教对明代佛造像的影响起源可追溯至元朝,在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中叶元朝顶盛时期,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曾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国师,其为西藏政教合一、法王兼藏王的创始者,对中原地区藏传佛教的传播起着关键作用;八思巴引介给忽必烈皇帝的尼泊尔人阿尼哥,在元时官至大司徒,其主持塑造的佛像融合了尼泊尔、藏地造像特征,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西天梵相”艺术风格。“西天梵相”造像风格对明、清时期的佛教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元朝相承,明朝建立之初就极为重视西藏地区的安定,《明史·西域传三》有着这样的记载:“洪武初,太祖惩唐世吐蕃之乱,思制御之。惟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导为善,乃遣使广行招谕。”而到了永乐时期,明朝国力更为强盛,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对于西藏高僧的封赠更是史无前例,成为了一项极其成功的边疆政策:“初,太祖以西番地广,人犷悍。欲分其势而杀其力,使不为边患,故来者辄授官。迨成祖,益封法王及大国师,西天佛子等,俾转相化导,以共尊中国。以故西陲宴然,终明世无番寇之患。”基于此“多封众建”的民族政策,一时间藏地大大小小的僧侣纷纷朝觐请封或遣使来京,而皇帝也授予其封号、官职,并赏赐大量珍贵礼物,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也因此在北京大规模开展起来,风格包容并蓄、技艺臻于完美的永宣宫廷造像由此诞生。永宣宫廷御用监“佛作”制作的佛像,主要就是用来赏赐给西藏各大教派的上层僧侣,为朝廷推行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工艺和宗教价值,见证了明朝汉藏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深度的文化艺术交流。此件精美的铜鎏金文殊菩萨坐像,即为明永乐年宫廷御制汉藏风格造像,体现了明朝藏式佛像和宫廷艺术的极大成就。
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法王子、曼殊室利、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梵文名为Manjusri,意思是妙吉祥,妙德,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中记载:文殊菩萨灭度后,在南瞻部洲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名叫大振那的国家。这个国家中有一座山名叫五顶。文殊师利菩萨云游到此,为众生说法。藏传佛教对文殊菩萨十分尊崇,与其修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藏传佛教认为,佛教修学的主要宗旨是断烦恼、证菩提,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就是修智慧,智慧如利剑,可以斩断一切烦恼;如果不修智慧,而仅去做一些普度众生的善事,只能修得好的福报,终究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成佛的最高成就。基于对智慧的重视,藏传佛教还将一些重要的上师或历史人物尊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历史上先后有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萨迦派四祖萨班·贡噶坚赞、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清代乾隆皇帝等四人得此尊称。这些化身形象也都带有文殊菩萨的形象标志,即手中或肩花上有经书和宝剑。
在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的形象有多种,此像为一面二臂像,是一尊司职西方莲花部的文殊菩萨。菩萨头顶束高髮髻,髻顶饰宝珠,余髮垂肩,头戴五叶宝冠,为永宣宫廷造像常见冠式;耳侧缯带飞扬,曲线婉转,耳下辍圆形花瓣式大耳珰。面相方圆饱满,下颌圆润,表情庄重慈爱,符合汉地传统的审美;双肩宽厚,腰部收束,肢体略呈三折姿式。菩萨上身饰华丽的璎珞,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腰带下前后亦有U字形连珠式璎珞装饰,双肩披帔帛,手和足部佩戴钏躅,庄严具足;裙子与帔帛采取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优美,生动表现出丝织物自然的质感。菩萨双手当胸结说法印,两手各拈一茎莲花齐肩开放,左右肩花上分别置般若经函和智慧火焰剑,此二者为文殊菩萨的身份标识;其双腿结金刚跏趺坐于莲台上,莲台为仰覆莲组成,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秀长饱满,上下对称分布,环绕莲座一周。台座上阴刻“大明永乐年施”楷书款识,字体秀劲流畅。从整体上看,此像造型完美,工艺上乘,充分展现了明代宫廷艺术的精致与典雅。
此尊文殊菩萨像采用永宣宫廷惯用的失蜡法铸造,宝冠及璎珞、钏环等配饰刻划精细入微;其胎体凝炼敦实,雕铸与镀金工艺精湛,细密莹润的黄铜材质显然经过多次提炼而成,与西藏地区的铜材迥然不同;再观其面庞方正,与扎雅活佛在《西藏宗教艺术》一书中所提到的“皇帝本尊像”的国字脸特征相符,表情含蓄,脖颈较短,身躯浑厚,坐姿端正,其下承莲座,莲瓣前端饰卷草纹,造型样式与各大博物馆所藏宫廷造像标准器完全相同。整像既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标准,又融汇了汉地的审美观念和传统表现形式,极富皇家华丽、尊贵的韵味。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永宣宫廷造像中,永乐铜鎏金文殊菩萨造像高度在17-21厘米之间,造型见参阅1;在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上世纪对西藏庙宇藏品作大规模的探查过程中,发现了五十四件永乐铜像。永乐铜像的常见高度为19-22厘米,较切合皇帝作赐赠用途,造型见参阅2。
此尊文殊菩萨像具有永乐宫廷造像的明确特征,充分反映了永乐造像的艺术成就。此像法器俱全,鎏金华丽而细致,显然数个世纪以来一直被虔心善护,堪称难得的收藏上品。
拍品分类:佛教文物>佛教文物其它
拍卖会:2019春季拍卖会
拍卖专场:静观——历代造像及宗教艺术品
预展时间:2019年8月8日-9日
预展地点: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