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编号:1107
估价:HKD6,000,000—8,000,000
成交价:10,375,000
拍卖时间:2019-10-06 下午6:30
拍卖地点:香港
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
作者:曾梵志 (生于1964年)
简介:来源
美国,丹与卡祖尤·弗里德兰德伉俪
纽约,苏富比,2006年9月20日,拍品编号124
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展览
布鲁塞尔,穆塔德希藏馆,「吉利翁・库维收藏」,2007至2019年
相关资料
真正的自我总是被隐藏着,在社会中,没有人不是带着一副面具的。
曾梵志
《面具系列16号》源自曾梵志最受推崇的创作系列——它至今仍然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最脍炙人口、盛名远播的系列作品之一。鲜明夺目的画面构图,呈现一名坐在案前的学生,正正讲述了曾梵志自身的沉痛经历——他与少年先锋队红领巾绝缘的童年创伤。曾梵志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之时成长,在一个遵循统一性的社会里,拥有少先队的成员徽章,对一位年少敏感的孩子而言可谓无比重要;要是无法拥有一条红领巾,就等同被大众唾弃,令人避之唯恐不及(Karen Smith 撰,〈眼目所及:曾梵志的艺术作品,1990至2002年〉,《我・我们:曾梵志的绘画,1991至2004年》展览图录,上海,2003年)。受众人所疏远及排斥,成为团体中的他者,对任何一个小孩而言都是莫大的创伤;更何况,中国共产教育教导孩子们,真实的自我——「大我」(超我)是由群体赋予的,令这种伤害更加深刻(Christine Vial-Kayser 撰,〈曾梵志作品中的饭宴:权力的全球形象〉,14《艺术与媒体(韩国)》,第2号,2015年5月,页4)。孩子们还被鼓励以「红色日记」(出处同上)自我批判,这个主题在本画同样可见。这幅作品巧妙地将个人经历与集体历史互相连结;艺术家本人在共产党的集体主义下的童年;另一方面,作品亦表达出中国普罗百姓在九十年代现代化洗礼下的复杂心态。
曾梵志于寂寞的童年岁月初次接触艺术。他还未满十岁时,已经常担任一位画家邻居的模特儿,这位画家曾以德国艺术家及版画家凯特・柯勒惠支的风格,制作鲁迅及卡尔・马克思肖像的木版画(Smith,2003,同上)。柯勒惠支那尖锐而充满焦虑的线条,便成为曾梵志最初的灵感来源。后来,曾梵志在1987至1991年就读湖北美术学院,并认为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培训过于压抑,于是逐渐发展出一套倾向德国表现主义的独特个人风格。他的成就比预期中来得更快:1991年,著名艺评家及策展人栗宪庭在偶然遇见了艺术家的毕业作品《肉》系列及《协和医院》系列,公开予以佳评,令曾梵志一跃成名,跻身那个年代最前卫的先锋艺术家之列。
自此,曾梵志的艺术生涯正式展开。1993年,曾梵志从出生地武汉迁至北京,成就了艺术家最为人称颂的《面具》系列。面对资本主义下的消费文化,曾梵志有感不胜负荷;他以白色面具遮蔽画中人的五官,犹如为人物赋予另一块皮肤,抹去了他们的身份,隐藏了他们的情感及焦虑。曾梵志将这种「隐藏」之举,与他对社会的体察联系起来:「每个人都希望有光鲜的外表,但却也显得有点虚假」(引自艺术家,〈曾梵志︰传变之中,孤独的艺术〉,《纽约时报》,2007年5月),此举亦与他习惯隐藏情绪的内向性格有关。但重要的是,曾梵志《面具》系列的精髓,在于这些面具不为隐藏情绪,反而为巧妙地表达出强烈的情绪。根据凯伦・史密斯的观察所得,曾梵志笔下的面具「紧贴着面部轮廓……实际上,人物的表情显而易见,因为面具并没有隐藏任何事物。(……) 面具仅仅把面部遮挡,人物的情绪却是欲盖弥彰,表露无遗」(Smith,2003,同上)。
《面具》系列别树一帜的艺术语汇对当下社会作敏锐评论,使曾梵志跃升国际舞台,享誉全球,位列极具代表性中国当代艺术家其一。本作表达出强烈、深沉的情感,与弗朗西斯・培根作品所呈现的郁绪怆恻,或马克思・贝克曼所表现的孤寂苍凉感相当。画中那张戴上面具的面容,在惶恐、无助及社会重压下显得摇摇欲坠,以致僵硬地向前倾,要以一只不合比例的大手掌承托。两道来源不明的光线打在墙上,形成两个黄色的方块,包围并突出了满载悲怆的脸庞;唯一未被遮盖的眼睛,当中瞳孔以一个交叉形状取替,犹如刻在步枪瞄具上的标记(Vial-Kayser,2015年,同上)。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6号》无疑是其标志性《面具》系列的优秀范例。艺术家通过本作别出心裁的构图、明与暗的对比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面具,浓缩自身过去并与时代的集体回忆融合为一,隐晦地传递了对世界日趋资本主义的焦虑和深入观察,宏观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与趋向。
拍品分类:西画雕塑>油画
拍卖会:2019年秋季拍卖会
拍卖专场:无涯:吉利翁·库维中国当代艺术珍藏
预展时间:2019年10月3日 上午10:00-下午5:30
2019年10月4日-5日 上午10:00-下午8:00
2019年10月6日 上午10:00-下午1:00
预展地点:香港